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科普: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人工智能輔助帕金森病的管理”。帕金森病作為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在我國 65 歲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 1.7%,目前全國患者總數已超 250萬人。

4月11日上午,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聯合神經外科、康復醫學科在醫院本部門診大廳舉辦義診活動,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權威指導,助力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
手抖、動作慢,就是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癥狀包括靜止性震顫(不動時手抖明顯)、運動遲緩(動作明顯變慢)、肌強直(肢體僵硬)和姿勢平衡障礙等,同時患者還可能伴有焦慮、抑郁、嗅覺減退、睡眠障礙、便秘等非運動癥狀。
需要明確的是,手抖并不等同于帕金森病。震顫可分為靜止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及動作性震顫。
姿勢性震顫及動作性震顫常見于特發性震顫及甲狀腺疾病患者。而帕金森病典型的 “靜止性震顫” 表現為,患者坐著不動時,手像在 “搓藥丸” 一樣抖動,起身走路時這種抖動反而減輕。
這里有三個關鍵信號需要牢記:
動作變慢:系扣子、刷牙比過去多花一倍時間。
身體僵硬:轉身要挪小碎步,像“生銹的機器人”。
表情減少:家人常說“你最近怎么總板著臉”。
若此類癥狀持續 3 個月以上,建議及時到神經專科進行專業評估。
治療方法有哪些?
對于帕金森病,用藥需謹慎,既不能隨意亂吃,也不能不吃藥。帕金森病可分為早、中、晚期:
早期(1-3年),如果只是輕微手抖,不影響生活,可以優先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訓練,研究顯示每天運動30分鐘能延緩帕金森進展;
中期(3-10年),當患者出現走路拖步、容易跌倒的情況時,需開始服用多巴胺類藥物,但要注意服藥時間——比如左旋多巴需在飯前1小時吃,避免和蛋白質食物沖突;
晚期(10年以上),可能需要聯合用藥,甚至考慮腦起搏器手術(DBS)。確診后需定期復查,藥物調整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常有人說,吃藥久了會 “失效”,實際上并非藥物失去了效果,而是疾病在持續進展。這就如同手機使用時間長了,電池會老化,需要調整 “充電策略” 。當藥效出現波動時,首先要記錄每天癥狀的變化時間;若出現異動癥,即間斷出現手舞足蹈等不自主活動的癥狀時,需減少單次藥量,增加服藥次數;當患者夜間翻身困難時,則需在睡前服用長效藥物。此時,使用用藥記錄本并借助手機定時提醒功能很有必要,以此避免漏服或過量服藥,但藥物的調整和劑量的增減都建議在專業神經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手術治療是在藥物療效不佳時的重要補充手段。腦深部電刺激術,簡稱 DBS,簡單來講,就是植入電極向丘腦底核等腦區發送電脈沖,進而抑制異常神經活動,因此也被稱為“腦起搏器”。該手術具有可逆、可調節的優勢,全球 90% 以上的腦起搏器手術均采用此方法。病癥典型的患者在術后,震顫緩解率可達 80%-90%,藥物使用劑量可減少 30%-70%。
帕金森病患日常護理 家屬記住“三防三練”
1. 防跌倒:家中過道安裝扶手,衛生間鋪防滑墊;患者起身前先坐床邊晃腿10次,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猛然站立不穩導致摔倒。
2. 防嗆咳:吃飯時用厚底小碗,頸部稍前傾;流口水嚴重者,隨身攜帶檸檬濕巾(酸味刺激吞咽)。
3. 防抑郁:鼓勵患者養花、寫日記,轉移注意力;連續2周出現失眠、哭泣等需及時就醫。
“三練”指三種康復訓練的方式:
1. 步態練習:地上貼彩色膠帶,讓患者大步跨過;
2. 聲音訓練:患者每天大聲朗讀“八百標兵奔北坡”;
3. 面部操:患者對著鏡子做鼓腮、皺眉、微笑動作。
徐州市中心醫院自2017年開設“帕金森程控門診”,不僅為DBS術后程控患者調整電壓、頻率、脈寬、刺激位點的參數,還包括對患者用藥方案的調整,精神心理的干預以及康復鍛煉的指導;神經內科還會在院內、院外不定期開展義診活動,提供診療建議,普及健康宣教知識。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州合作醫院”掛牌后,神經內科是雙方深化合作的重要科室之一。未來,徐州市中心醫院將依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優勢,針對帕金森病這一亞專業方向,構建由神經內科承擔術前評估、DBS術后程控及藥物調整,神經外科實施DBS手術治療,康復醫學科進行神經心理指導的多學科診療模式,致力于為區域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加專業、優質且高效的醫療服務。(神經內科 張慧)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