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近日,徐州市中心醫院肛腸科團隊借鑒直腸脫垂經會陰直腸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Altemeier術)手術方式,將手術理念創新性地應用于結腸造口脫垂,成功治療一位89歲結腸造口脫垂患者。這一技術的開展,為結腸造口脫垂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01借鑒創新 “老術式”煥發新能量
89歲的王老先生于2005年因直腸惡性腫瘤,接受了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手術),在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狀結腸單腔造口。6年前,他出現排便困難以及造口脫垂的情況。剛開始,脫垂可自行回納,一直未予以重視。但是漸漸地,脫垂長度逐漸增多,每次便后都需要手按納回去,給生活造成極大不便,遂來到我院就診。肛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正國查體后發現,患者左下腹部見造口粘膜紅潤,做鼓氣動作可見造口脫出,長度約15cm,脫出粘膜無異常,診斷為“結腸造口脫垂”。
但是,由于王老先生所患的結腸造口脫垂發病率較低,目前尚無規范的手術方式。此外,患者還存在造口腸管腹壁固定不牢、高齡、肥胖、基礎疾病多、多次手術、咳嗽等多種因素,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成為困擾張正國團隊的難題。
“我們既往已成熟開展的直腸脫垂經會陰直腸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Altemeier術)手術方式,具有安全、有效、微創、復發率低的優點,尤其適用于高齡、基礎疾病復雜、常規手術及麻醉耐受差的腸造口脫垂患者,可以進行借鑒。”不過,如果采用該術式,還需要解決造口腹側預切除線如何定位、如何確定預切除腸段處定位線、如何減少吻合口張力等問題。在充分論證并解決手術難點問題后,張正國團隊為王老先生成功實施了“Altemeier術”。術后,患者幾乎無疼痛感。5天后,患者可以正常排便,現已順利出院。目前已復查1月余,沒有出現脫垂情況。
02造口脫垂 需要了解這些
腸造口是外科醫生用一段腸管在患者腹壁所做的人為開口,其功能是排泄糞便,俗稱“人工肛門”或“假肛”。理想的造口是位于腹直肌內,避開疤痕、皺褶、骨隆突等部位,排泄口高于皮膚1-2cm。造口脫垂則是指造口腸管全層或部分(系膜)通過造口部位由內向外翻出,或經由穿過腹壁(皮下脫垂)或皮膚(外部造口脫垂)脫出。造口脫垂既可發生于單腔造口,也可發生于袢式造口;既可發生于結腸造口,也可發生于回腸造口,可由數厘米至20厘米以上不等。
該病形成原因多樣,主要是由于腹部肌肉軟弱:年老或過胖、多次妊娠、腹部造口周圍經過多次手術等;結腸松弛;突然的腹部壓力增加和腹部長期用力:突發的咳嗽、用力排尿、排尿困難等;肥胖及過于消瘦的患者。張正國提醒,該病早期可出現脫垂黏膜糜爛、造口水腫;隨著造口反復脫垂,黏膜表面纖維化,則無其他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造口嵌頓則易引起水腫、壞死。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3點:
1、術后3-6個月內免抬舉重物。
2、改善營養,避免短時間增重過快;減輕腹壓。
3、及時治療咳嗽、便秘、排尿困難等。
張正國
肛腸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在讀。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徐州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蚌埠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江蘇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肛腸分會副秘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痔病專家組副組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炎癥性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盆底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肛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便秘學會常務理事,徐州市中醫肛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2015、2016、2019年分別受邀美國結直腸外科協會(ASCRS)年會發言;2017年受邀歐洲盆底外科協會年會發言;2019年受邀韓國結直腸外科協會年會發言。
擅長結直腸腫瘤規范化診療,擅長混合痔、肛瘺、肛周膿腫、肛裂、直腸脫垂、骶尾部藏毛竇、炎癥性腸病、便秘、結直腸腫瘤等肛腸常見疾病的診治,尤其在環狀混合痔、復雜性肛瘺、馬蹄形肛周膿腫、出口梗阻型便秘、盆底脫垂性疾病的手術治療方面有獨到之處。
門診時間:周一全天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