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中央氣道截斷合并阻塞性肺炎通常為惡性腫瘤疾病,解決患者氣道阻塞問題是治療疾病的前提。近日,徐醫附院呼吸內鏡中心開展首例硬質支氣管鏡下氣道腫瘤激光消融術,成功救治一例呼吸衰竭高危患者,標志著該院呼吸內鏡介入診療技術邁上了新臺階。
58歲的張先生因“進行性胸悶咳嗽3月”入住徐醫附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胸部CT提示左主支氣管及其分支內高密度影,遠端部分肺不張并出現阻塞性肺炎,入院血氣分析提示呼吸衰竭,病情十分危急。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陳碧主任的主持下,呼吸內鏡團隊詳細討論:患者左主支氣管幾乎完全阻塞,采用既往喉罩通氣及氣道消融手段耗時久、難度大、且消融術易導致大出血,搶救非常困難。采用硬鏡與激光結合的方式,可以縮短手術時間,硬鏡通道擴大操作空間,即使出現大出血也能及時搶救,大大降低消融風險。
方案確定后進行術前氣道評估,果然,菜花樣腫物占滿了左主支氣管,遠端支氣管完全開口消失,這無疑是一場“硬仗”。
手術當日,徐醫附院麻醉團隊保障患者處于充分鎮靜肌松狀態下,呼吸內鏡中心劉平莉主任醫師僅用時10秒就成功將硬鏡插入主氣道,隨后郝璐副主任醫師在術中以激光為主,冷凍、鉗取等消融方法為輔,40分鐘將左主巨大腫物清除、左下葉背段及基底段開口完全打通,完成了原本傳統技術需要2-3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術。術后患者血氧飽和度升高,憋喘情況有效緩解。
硬質支氣管鏡因更大的工作通道,便于軟性支氣管鏡及其它器械進出氣道,可以在直視下進行熱消融、冷凍、放置支架、取異物等操作,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性,同時徐醫附院呼吸內鏡中心采用接觸式激光,能迅速清除腫瘤組織,達到有效消融的效果。
徐醫附院麻醉科近期引進的高頻噴射呼吸機系統為硬質支氣管鏡的開展提供了通氣保障,本例硬質支氣管鏡下氣道腫瘤激光消融采用高頻-常頻疊加噴射通氣模式,相較于傳統的麻醉機以及單純高頻噴射通氣,避免了常規硬鏡麻醉下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的問題,能夠更好地維持氧和,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保證操作的安全和患者的安全。此外,呼吸內鏡中心在高頻噴射呼吸機的保障下,已經成功完成硬質支氣管鏡下冷凍肺活檢,為10余例診斷疑難的間質性肺疾病患者明確了病理診斷。
在不斷開展新技術的同時,呼吸內鏡中心常規開展內科胸腔鏡檢查,近期已獨立成功完成3例內科胸腔鏡。3例患者均因大量胸腔積液入院,之前均于外院檢查后未能明確診斷,入院后胸水細胞學未能查見惡性腫瘤細胞,鑒于患者血腫瘤指標異常升高,影像學存在胸膜結節,高度懷疑惡性腫瘤性疾病,為明確病因,對癥治療,經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陳碧主任及劉平莉主任會診,決定對3例患者行內科胸腔鏡檢查明確診斷。
在麻醉科賈夢醒主任醫師及趙偉副主任醫師的幫助下,術前采用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在術中胸壁切開及胸膜活檢過程中,患者意識清醒但均無疼痛感覺,能夠更好地配合手術,有更舒適的體驗,且費用更低,充分體現了優質麻醉的理念。
在呼吸內鏡中心劉平莉主任醫師帶領下,嵇桂娟副主任醫師、郝璐副主任醫師互相配合完成內科胸腔鏡手術操作,術中探查患者胸膜,均發現壁層胸膜彌漫分布結節,對結節進行活檢,術后胸膜活檢的病理結果均明確了腫瘤的組織類型,手術時間僅30分鐘左右。
內科胸腔鏡的常規開展和手術麻醉方式的不斷優化,將讓更多患者獲益。
呼吸內鏡中心
徐醫附院呼吸內鏡中心備有常規支氣管檢查鏡、熒光鏡、治療鏡、高頻通氣麻醉機、超聲小探頭、內科胸腔鏡、硬鏡、接觸式激光,冷凍治療儀及APC治療儀等,已常規開展硬鏡、超聲支氣管鏡,高頻電電凝、氬氣刀、圈套、冷凍,支架置入/取出術、內科胸腔鏡,數量位居全省先進水平,并在淮海經濟區率先開展經支氣管鏡冷凍肺活檢、超聲小探頭引導外肺周病灶活檢、氣道熱成型、大容量全肺灌洗術,年平均氣管鏡完成數量達到3000臺,其中無痛(全麻)氣管鏡占比90%,能切實解決臨床診斷及治療問題。今后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將繼續提高呼吸疾病診療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精準的醫療服務。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