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一頓飯,一根魚刺卡喉,造成女患者食管多處血腫。然而CT檢查顯示的食管異物,當地醫院的急診內鏡下魚刺卻不見蹤影,這根消失的魚刺到底去了哪里?
胸痛入院查CT,原因竟是2天前的一根魚刺

1月20日晚上10點左右,來自邳州的魏女士神色焦急地來到徐醫附院急診耳鼻喉科就診。她告訴醫生兩天前在家吃魚的時候被卡了一下,覺得喉嚨疼里面有異物,但想著被魚刺卡不算啥大事兒就沒有在意繼續吃飯,沒想到到了20號下午,胸骨后開始疼了,一開始魏女士根本沒有把自己的胸痛和前兩天吃魚被卡聯系在一起,直到在當地醫院做了CT檢查,提示食管內異物,魏女士才想起2天前的那根魚刺。
當地醫院給魏女士做了急診胃鏡檢查,食管上段多發血腫,但并沒有發現明顯異物,便緊急轉診到徐醫附院。
CT明確提示食管內異物,內鏡下卻不見蹤影,該院耳鼻喉科醫生意識到異物很有可能已經扎進了食管壁里,甚至可能扎穿食管進入到胸腔,緊急聯系消化科劉玲主任會診。劉玲主任評估病情后認為患者病情緊急,立即將情況在科室內上報,消化科科主任李莉決定開通綠色通道將魏女士收治入院并完善術前相關檢查,消化內科吳克儉主任隨即連夜趕到醫院對患者展開救治,在詳細詢問患者病情并結合胃鏡及ct結果后,吳主任判斷異物應該仍在食管內,聯系影像科主任協助閱片后,進一步判斷異物暫時還沒有導致食管壁穿孔。
由于卡到的位置較高,內鏡手術是魏女士這根魚刺的最優處理方式。吳克儉主任當機立斷,聯系麻醉科楊穎醫生及急診內鏡護士張颯,陳偉,決定采取全麻內鏡下異物取出術來解決魚刺問題。

情況復雜,步步為營,消失的魚刺找到了!
在給魏女士實施氣管插管麻醉后,吳克儉主任將胃鏡插入食管觀察,發現距門齒約16cm的地方有縱形黏膜損傷和少量出血,與之前的急診胃鏡一樣,黏膜表面確實看不到異物,魚刺已經完全扎進了食管壁。因為時間超過2天,黏膜損傷的地方開始流出白色膿液,加上黏膜明顯水腫,食管表面完全顯露不出異物,情況比想象的更加復雜。
憑借著豐富的內鏡經驗,吳克儉主任決定立即采用ESD方式(即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通過胃鏡切開黏膜,做黏膜下層剝離,可以完整切除病變組織。)做黏膜切開并適當分離局部黏膜下層以尋找到異物。由于異物所處的位置是食管入口處,感染后黏膜水腫,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極高。
吳主任小心翼翼地用Dual刀(一種內鏡切開剝離刀)沿黏膜損傷處縱行切開黏膜層,分離黏膜下組織。


慢慢地,白色異物終于顯露出來了,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尋找異物的頭端,吳主任繼續用Dual刀再度切開近端黏膜表面,異物頭部終于暴露出來了,手術室內大伙一陣輕聲歡呼!
接著,吳主任用異物鉗將魚刺穩穩取出,大家這才清楚地看到,魚骨呈扁形,長度超過3cm。吳主任再次進鏡觀察,確認損傷黏膜處無明顯出血,沒有穿孔跡象后,用8枚和諧夾(一次性止血夾,可對創面起封閉作用,傷口愈合后會自行脫落)封閉創面。
術后一天,魏女士恢復良好,無出血及穿孔表現。她和家人連連向醫院道謝,感謝消化科、耳鼻喉科,影像科及麻醉科醫生對她的聯合協作診治
春節將近,聚餐增多,誤咽異物切記及時就診!
食管異物是耳鼻喉科、消化科的常見病癥,是指因飲食不慎誤咽異物,最常見的如魚骨、假牙、棗核等,異物可暫時停留或嵌頓于食管,表現為食管異物感、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等,嚴重者可造成食管瘺、縱隔膿腫、穿破大血管甚至危及生命。春節將近,大家聚餐增多,如遇誤咽異物,千萬不要自行吞咽饅頭或者食醋,不僅不能奏效,還會造成二次損傷,正確的方法是及時至正規醫院就診,愿大家度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