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科普:手足口病是啥?顧名思義,該病是指患兒的手、腳、嘴巴都生病了。如果孩子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口腔處出現皰疹或潰瘍,伴有發熱,那就很可能是手足口病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多數以手、足、臀皮疹及口痛為特征,伴乏力,可出現咳嗽、噴嚏、流涕等感冒樣癥狀。
二、好發人群和高發季節
該病全年都可以發病,以夏秋季居多,高發人群是5歲以內的兒童,需要特別注意的是3歲以下的寶寶最容易發展成重癥手足口病,萬一救治不及時,會引發腦炎、腦膜炎、顱內高壓等,甚至導致死亡。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傳播的?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在我國主要以柯薩奇病毒A16、A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為主,其中腸道病毒71型是導致重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
病例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的傳染源,尤其是病例發病一周內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多樣且容易實現,一是日常接觸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手、 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環境而感染;二是空氣飛沫傳播:吸入的空氣中含有患者唾液、鼻咽分泌物等;三是水源傳播:飲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以感染。
四、日常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一)養成手衛生的良好習慣。兒童在接觸公共物品后(如搖搖車,門把手,電梯按鈕)、飯前便后要注意清潔雙手。
(二)避免接觸患病兒童。避免與患病兒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三)定期清潔與消毒兒童日常用品。日常使用的餐具及個人物品應定期進行清洗與暴曬,必要時可消毒。
(四)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五)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五、校園內如何預防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發生?
(一)做好學生健康監測和病例管理。學校嚴格落實晨午檢和因病缺課追蹤,一旦發現發熱,皮疹的患兒,囑患兒及時就醫并隔離管理。對患兒所用的物品及環境進行消毒處理。
(二)做好學校環境衛生,規范開展清潔與消毒工作。對教室,公共區域定期進行清潔通風、對門把手、樓梯扶手,兒童游樂設施等接觸頻發部位定期消毒。保持廁所衛生,每日消毒。
(三)開展手足口病宣傳教育工作。利用班課等形式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時正確洗手、不混用毛巾、不共用餐具、杯具等。
(四)發現疫情,及時報告。如學校發現短期內手足口病例增多時,應及時報告轄區疾控機構,配合落實相關防控措施。(徐州疾控)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