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資訊:梁老太今年79歲,前不久在徐州市中醫院骨科做了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說起這次手術,梁老太的主治醫生--中醫院骨科主任中醫師、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專病門診專家時超介紹,其實梁老太是自己的一位老病號了,10年前她就因右膝腫脹疼痛在中醫院骨科保守治療一個多月,病情好轉后出院。這次,梁老太右膝老化退變加重,已影響正常生活,時超為其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配合中醫藥外用以及適當鍛煉,終于又恢復了正常功能。
得了骨性關節炎,10年前“保”,如今“換”
10年前,梁老太69歲,因右膝關節腫脹疼痛、不能屈伸,來到市中醫院骨科就診。時超醫生接診后為其進行一系列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滑膜炎。時超介紹說,當時梁老太69歲,年齡還不算大,于是決定為其進行中醫保守治療,以自制金黃膏外敷,再根據其濕熱痹阻型體質為其開具內服中藥,經過一個月的內服外用,慢慢的,梁老太右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今年年初,梁老太又來找時超了。原來,她的右膝關節疼痛又犯了,而且這次明顯比十年前嚴重,每走一步都像針扎一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拍片發現,梁老太關節退變老化加重,膝關節內側骨與骨之間間隙消失。時超說:“老太太已經79歲,關節退化嚴重,已經達到骨磨骨程度,單純保守治療已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了。我們綜合考慮后,決定給她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很順利,術后配合中藥二草二皮湯外洗改善關節僵硬,再輔以適時指導功能鍛煉,3個月后隨訪,梁老太關節功能恢復良好,蹲起自如,健步如飛。
骨關節病發病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骨關節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高,尤其對中老年人來說,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
人到中年以后,膝關節的肌腱、韌帶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腔的滑液分泌減少,關節骨面長期摩擦形成骨質磨損,關節周圍組織由于炎癥等原因易發生纖維粘連,所以老年人常會感到膝關節發僵。活動時會發生“咔嗒”的彈響聲或摩擦聲,在受涼或過度活動時會誘發疼痛、腫脹,關節腔積液,嚴重的還會使老年人關節畸形,形成殘疾。
時超介紹,引起骨關節病的原因很多,年齡增長引起的關節退變是其發病主要原因,外傷、勞損則為發病誘因。“20—30歲是關節的‘黃金年齡’,膝關節處于‘完美’狀態,運動起來不知疲倦。”時超介紹:“30—40歲,關節產生輕度磨損,這時對膝關節的使用就不能隨心所欲了;40歲,關節要保養著用;至50歲以后,應節約使用關節,減少劇烈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
目前,部分人對骨關節疾病的治療有兩個誤區,一種是一味采取保守治療,另一種則聽之任之,嚴重了換個關節就行了。時超強調,這兩種觀念都不利于疾病康復,“在骨關節病的治療方面,我們的理念是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制訂科學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早期病情較輕時,可采取中醫藥保守治療,并加強關節鍛煉,以緩解癥狀,延緩病情發展;一旦病情加重,該手術還是要手術。”時超說,“目前的手術方法有兩種,關節鏡下膝關節有限清理術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而膝關節置換術根據以人工假體置換不同的病變關節部位可分為單髁置換、全膝關節置換等。”
所以,骨關節病的治療選擇要科學,是保膝還是換膝,一定要在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個人情況量身制訂科學嚴謹的治療方案。
中醫主張分型施治
從中醫角度分析,時超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范疇,多因體虛風寒濕邪阻絡形成,“中醫將骨關節病分為4種證型,利用中藥辨證治療效果較好。”時超說。
這4種證型分別為:肝腎虧虛型,膝腿酸軟無力,遇勞則甚,舌苔淡白,脈沉細無力,需以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為主治療。濕熱痹阻型,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以清熱疏風、除濕止痛為主治療。氣滯血瘀型,膝關節或脹痛不適,或痛如錐刺,往往與外傷或慢性勞損有關。舌質瘀紫,脈弦澀,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治療。寒濕痹阻型,膝關節酸痛,屈伸不利,陰雨天加劇。舌苔薄白,脈弦緊,以祛風勝濕、溫經通絡為主治療。
最后,時超特別提醒,對于40歲以后的人群,尤其要加強對關節的養護,盡量不做半蹲的動作,除加強補鈣外,還要注意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防止關節退變和老化,適當補充防止軟骨退變的氨基葡萄糖類藥物,中藥則以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為主。
專家介紹
時超 主任醫師 教授:徐州市中醫院名中醫,徐州市醫學會足踝外科副組委,徐州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對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及各種骨關節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理論基礎和手術操作具有獨特的見解和技巧,對于股骨頭壞死、退行性骨關節病(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發育不良、大骨節病等關節疾病,有豐富的診療經驗。目前研究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階梯治療。
專家門診時間:周五全天。
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