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在酷熱難耐的夏季,大家的關注點總在清涼解暑上面。吹空調、喝冷飲、吃冷凍水果、沖涼水澡……這么多的方法,總有一種你嘗試過。但是,中醫專家并不贊同這種做法,因為“過分貪涼,會讓身體付出一定的代價”。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養生觀及“四季養生”原理,夏令三伏應該激發、固護陽氣,提倡扶陽養生。同時,針對亞健康及虛寒性疾病人群,建議采取“冬病夏治”,以達到扶正強身、未病先防的目的。
7月4日上午,由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和徐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主辦,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健康醫療中心承辦的公益活動——名醫大講堂如期舉行。徐州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主治中醫師張秀勝博士從中醫角度對夏季養生、中風防治、冬病夏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解讀。
過度貪涼容易導致陽虛
夏日炎炎,高溫濕熱,令人備感不適。為了解暑降溫,人們盡己所能地與涼爽為伍,或吹空調,或吃冷飲,或穿單薄,只求去火去燥。但令人困惑的是,有些人這般貪涼過后,身體不適感卻日益加重,最終把自己折騰成了陽虛體質。
啥叫陽虛體質呢?張秀勝博士介紹,這類人群共有的特征為:元氣不足,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氣短,多汗,肌肉比較松軟不結實,性格內向多沉靜,畏冷,手足不溫,易感風、寒、濕氣,小便透明,排泄物不正常等。
他強調,“陽虛體質的形成與不良生活習慣大有關。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陽氣旺盛,此時人體為順應天時處于‘陽盛于外而虛于內’的境地,腠理開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氣逼人,常常導致了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體質特征,此時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易致內寒過甚,以至于體內陽氣更衰。另外,過度使用抗生素,經常熬夜,也會損傷陽氣,導致陽氣透支。”
伏天養生重在固護陽氣
“陽氣不足是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之一,故而扶陽理論常用于亞健康狀態的調攝。”張秀勝稱,7月12日即將進入“三伏天”,也就是人們說的酷暑。根據中醫四時養生理論,在這段時間人體陽氣排泄、氣血運行趨外,毛孔張開、汗液增大,人顯得特別“虛”。因此,伏天養生要特別注意扶陽。
扶陽,顧名思義就是固護陽氣。陽氣受損,疾病必至,特別是在夏天,人們卻為了防暑貪涼,讓空調冷飲等寒氣伺機入侵體內,致使耗傷陽氣,容易感冒、得空調病等。這時就要補陽氣,最重要是別給身體制造寒氣。
首先,切不宜過度貪涼。若天氣太過炎熱,必須開空調睡覺,最佳溫度為25℃~27℃,設定關機時間,避免開整晚空調,同時注意蓋一條薄被以避免著涼。
保證充足睡眠。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不要熬夜。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
運動別過于劇烈。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應保持低運動量,避免劇烈、高強度的運動。
不要貪食生冷食物、苦寒藥物,避免耗傷陽氣。盡量不要食用反季節水果、冰鎮水果。可以多喝些姜棗茶,起到解表暖胃之效。
酷熱夏季也會導致中風高發
張秀勝說,“進入三伏天后,氣溫高、氣壓低、空氣濕度大,天氣‘炎值’持續爆表,不少市民可能身體吃不消。有些人的血管不堪重負,容易導致中風高發,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
中風病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兩部分。先天多指正氣不足,常謂與年齡因素相關,后天因素方面包括勞倦內傷、飲食不節、五志過極。所謂五志過極,指的是情志失調,特別是暴怒容易引發中風。因此,想要遠離中風,首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適量的運動、控制體重,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熬夜,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促進全身良好狀態的恢復。張秀勝強調:“要記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任何一種藥物治療的基礎。”
夏季不要忽視氣候對中風的影響。老年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人群要按時服藥,控制基礎疾病;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勞累;切莫過度貪涼。
“冬病夏治”可實現未病先防
“中風發病雖急,但其形成與發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絕大多數中風患者在真正發病之前有長達若干月甚至幾年的非健康‘未病’狀態,若按照中醫養生‘治未病’理論,進行調治,可有效地阻斷其進一步向疾病方向的轉化。”張秀勝指出,在中風高發的嚴峻現實面前,中醫的“治未病”理論將發揮重要作用。
認識到“預防大于治療”才是健康的真諦。張秀勝表示,在“治未病”的理論中,未病先防排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醫認為,疾病雖未發生,但如果邪氣已內伏,機體的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應遵從整體觀念,順應天人相應,去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他介紹,正開展的“冬病夏治”就是重要的治未病理念,也是中醫預防醫學的重要內容。所謂“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季特定的時間內,防治在冬季多發或容易加重的疾病。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而“冬病夏治”就是要利用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之際,治療某些屬于虛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作用。老百姓常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其實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種食療方式。
三伏貼穴尊崇中醫 “春夏養陽”的原因
為何“冬病”能“夏治”?與平時一般性治療相比,其具有哪些優勢?對此,張秀勝說,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是說季節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
“一些虛寒性疾病多半是體內陰盛陽衰,抵抗力明顯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發病。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這時,利用夏季陽旺陽升,人體陽氣在夏季有隨之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里散寒藥物,天人合擊,最易把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這也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原因。”他指出,夏季三伏期間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三伏天進行治療,最易恢復扶助人體得陽氣,加強衛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的效果。冬病夏治常用方法有三伏貼、拔罐、刮痧、艾灸等,其中三伏貼最受市民歡迎。
貼敷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在人體一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的經皮吸收,刺激局部經絡穴位,激發全身經氣,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以中風為例,該病以陰陽逆亂,氣血失調為主要病機,有內風、外風之別。外風者以內虛邪中為主,三伏貼以養陽扶正,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內風者以肝腎陰虛為主本,風火痰氣瘀為表,三伏貼刺激肝脾腎,補氣生血,滋補肝腎,溫通經絡,調和陰陽。
總之,作為融經絡、穴位、藥物于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三伏貼順應了人體營養調和的優勢,可改變疾病發生的條件,促進陰陽進一步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20”三步口訣幫助識別中風先兆
一旦發生中風,如何才能最低限度地減輕傷害呢?張秀勝表示,這需要大家及早識別中風先兆,確保早診斷早治療。
“中風發作前往往有某些先兆癥狀出現。比如口眼歪斜,流口水,眼前發黑,看東西重影,突然眼皮耷拉下來,胳膊腿無力、麻木,暈倒,突然頭痛,走路跑偏,站立或走路后頭暈,整體覺得像睡不醒,愛忘事兒等。當出現以上這些現象之一者,要及早檢查和治療。”張秀勝告訴大家,想要快速識別中風,可記住“120”三步口訣——“1”,看1張臉,看是否有不對稱,口角歪斜;“2”,查2只胳膊,雙臂平行舉起,看是否有單側無力現象;“0”,“聆”聽語言,看患者是否存在言語不清,表達困難。如果有上述任何突發癥狀,家屬應迅速撥打急救120呼救。
“時間就是大腦,治療越早越好。”張秀勝指出,部分患者發病后,血管閉塞是可逆的,經過早期積極的溶栓治療等血管再通治療,治療越早,再通的機會就越大,早一分鐘治療,就越早避免癱瘓和死亡。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