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一張床,一雙手,與西醫各種眼花繚亂的檢查設備相比,中醫適宜技術的綠色療法受到很多家長的青睞。“小兒推拿真的很靈,孩子感冒發熱以往總是要灌藥和輸液,這次推拿、穴位按摩了幾次就好了。”在徐州市中醫院,一位兩歲寶寶的家長說,孩子的病好了,她始終懸著的那顆心也能放下了。
“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器清靈,易趨康復” 0-36個月寶寶易多病、難喂養
作為一名社區護理工作的護士長,在從事多年兒童保健工作中,徐州市中醫院二門診(子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陸璐深深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辛苦,看到孩子生病比自己生病還要難受。那么什么原因使0-3歲的寶寶愛生病,又有什么方法能減少寶寶生病呢?
“我們都知道0-36個月的寶寶具有生機旺盛而又稚嫩柔軟的生理特點,一方面生機蓬勃,發育旺盛;另一方面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而又‘臟器清靈,易趨康復’。所以這個時期的寶寶易多病、難喂養,令家長十分的頭疼。”陸璐說,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可以利用中醫適宜技術手法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幫助寶寶更加健康地成長。因為0-36個月寶寶的中醫適宜技術主要是針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和主要健康問題,通過開展中醫飲食起居指導、中醫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兒童健康狀況,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杰杰(化名)是一名8個月大的男寶。自從6個多月添加輔食后不久,他即出現大便稀薄有酸臭味、胃口不好、食量有所減少的情況。看著寶寶體重不見長,家長為此十分著急,于是帶著孩子到徐州市中醫院檢查。針對寶寶的情況,遵照醫囑,陸璐為其實施中醫推拿、按摩穴位、捏脊等中醫適宜技術,每次20分鐘,每天一次。3天后,杰杰開始想吃飯,大便成形。經過一周治療,他的胃口好轉,吃嘛嘛香,體重增加。家長非常滿意,認可中醫適宜技術,便跟著陸護士長學習,并在家里堅持為孩子捏脊,以此提高孩子免疫力。
3歲的彤彤(化名)患有小兒遺尿癥,家長通過朋友介紹,帶著寶寶到市中醫院就醫。根據其癥狀,醫生給予其耳穴埋籽+中醫推拿按摩治療。半個月后,彤彤開始減少夜間小便次數;堅持治療三個月后,基本控制病情;繼續使用中藥口服一段時間后痊愈。
通過穴位推拿撫觸治療患兒常見病 “家長接受,小兒享受”
以往在兒科診區,總能聽見正在輸液的孩子們哭成一片。在徐州市中醫院二門診,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少。“抗生素的濫用和藥物的毒副作用給患兒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風險,而推拿、按摩、捏脊、中藥貼敷等中醫適宜技術,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孩子的痛苦,而且毒副作用相對較小,更加安全。”陸璐表示,在兒科方面,醫院主要通過穴位推拿撫觸,治療患兒常見病,實現“家長接受,小兒享受”。
為什么選擇中藥治療?用西藥效果不是更快嗎?當記者詢問時,一位患兒家長說,她身邊的人都覺得中醫效果好,沒有副作用,對小孩子來說很重要。“如今像我這樣的中醫適宜技術的忠實粉絲,比比皆是。”
采訪中,陸璐也從飲食、起居、穴位按揉、小兒捏脊等方面詳細介紹,向家長進行科普。
飲食調養。對于哺乳期的寶寶來說,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哺乳習慣,盡量延長夜間喂奶的間隔時間。”她提醒說,寶寶飲食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偏食,節制零食,按時進食,提倡“三分饑”,防止乳食無度。食物宜細、軟、爛、碎,而且應品種多樣。嚴格控制冷飲,寒冷食物要適度。
起居調攝。“要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時間,逐步幫他們養成夜間睡眠、白天活動的作息習慣。”陸璐表示,培養寶寶養成良好的小便習慣,適時把尿,每日定時大便的習慣。寶寶的衣著要寬松,不可緊束而妨礙氣血流通,否則可能影響骨骼生長發育。
春季注意保暖,正確理解“春捂”;夏季納涼要適度,避免直吹電風扇,空調溫度不宜過低;秋季避免保暖過度,提倡“三分寒”,正確理解“秋凍”;冬季室內不宜過度密閉保暖,應適當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寶寶要經常到戶外活動,多見風日,以增強體質。
中醫穴位按揉方法大公開
“在寶寶6、12月齡時,家長可以按照相應穴位對幼兒進行摩腹和捏脊;在18、24月齡時,按揉迎香、足三里穴;在30、36月齡時,按揉四神聰穴。”陸璐說,給寶寶進行小兒摩腹,可以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在寶寶腹部做環形摩動,摩腹3-5分鐘,平均30-50次。這種按摩方法可以治療寶寶的腹瀉、腹痛、厭食、嘔吐、腹脹、疳積、便秘等。“臨床上摩腹、分推腹陰陽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對于小兒腹瀉、嘔吐、惡心、便秘、腹脹、厭食等消化功能紊亂效果較好,常與捏脊、按壓足三里合用,作為小兒保健手法。”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時不可按摩。而且摩腹的方向與補瀉有一定的關系,順時針摩腹為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于便秘、腹脹、厭食等;逆時針摩腹為補法,能健脾止瀉,用于脾虛瀉、寒濕瀉。
小兒捏脊具有消食積、健脾胃、通經絡的作用。“堅持每天給孩子捏脊一兩次,一次捏5到10遍,可使孩子全身氣血通暢。”陸璐同時提醒,雖然順著脊柱捏脊有增強抵抗力的作用,但是如果家長要利用中醫推拿的手法來治病,則至少需要到中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因為一知半解的捏脊治病有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寶寶鼻子不通,這時可以按揉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具體方法是雙手拇指分別按于同側下頜部,中指分別按于同側迎香穴,其余3指則向手心方向彎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處做順時針方向按揉,每次1-3分鐘。如果想健脾益胃、強壯體質,可以按揉足三里穴。這個部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鐘即可。如果按揉四神聰穴,可以增加大腦供血,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鍛煉,體質偏弱,感冒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少受病痛折磨,多數選擇打針治療,雖然效果快,但并沒有根治病源,反倒出現許多小孩越打針體質越弱,走入惡性循環的狀態。”陸璐表示,中醫適宜技術在治療的同時能增強孩子體質,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出現體質變弱的情況。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