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骨關節衰老不可阻擋,但可以通過適當的鍛煉和治療延長骨骼的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然而臨床中常有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的方案,錯失治療良機,徐州市中醫院骨傷科專家提醒患者——髖膝保衛戰,醫患配合是關鍵。
髖膝保衛戰,醫患配合是關鍵
“關節早期病變,重在早期預防和早期干預治療,抓住早期治療機會就可避免過早接受人工關節置換。醫生的方案如果患者不接受不配合,想保住髖關節和膝關節到頭來還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醫患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徐州市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劉詩榮如是說。
擁有脊柱、關節及創傷3個專業組的市中醫院骨傷科即將成立專門的關節外科治療中心。劉主任說:“關節健康對人體至關重要,雖然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技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能夠解決很多關節方面的問題,但畢竟置換的人工關節不等同人體正常的關節,市中醫院在保髖保膝的治療方面積極探索,在保護人體正常關節健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延誤治療期,關節病變不可逆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臨床常見的關節炎主要有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等。
劉詩榮主任說,患者就醫,既需要有醫生的系統合理治療方案,同時也需要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和理解,否則治好病就是一句空話。有一些患者就診之前在百度上了解一些道聽途說的內容,對醫生的合理醫療方案不予配合,聽信別人說針灸或拔火罐可以治好,有的人拿著自己的片子游走于各大醫院,或是到南京、上海、北京等大醫院多方求醫,卻不愿接受科學的治療方案,待到兩三個月以后再來復查,關節病變加重,最后錯失治療時機,非??上А?/p>
關節病從病變到壞死的發展時間比一般人想象得要快。劉主任說,如果患者當初能夠采納醫生的治療程序,再跟上一系列的后期康復,關節就不會這么快壞死,也許一輩子都不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人工關節置換有一定的使用期限,有的十年后就松動了,有的出現嚴重病發癥,還要等待第二次手術,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的機能下降,第二次手術的風險增高,費用也增加,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醫院對患者的這種情況感到非常遺憾。
股骨頭病變,保髖保頭越早越好
股骨頭是支撐身體上半部分的兩根骨頭,具體位置在骨盆下方,骨盆一邊一個髖臼,兩個股骨頭正好和髖臼配合,起到支撐上體的作用。如果從外面看就是在臀部的后下方。股骨是人體最重要的骨骼,股骨頭更為重要,人的直立行走、活動、勞動都依靠股骨頭的支撐作用。所以股骨頭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股骨頭疾病最常見的就是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又稱無菌性股骨頭壞死,其癥狀是由于不同致病原因破壞了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因骨缺血而發生股骨頭骨質壞死。它的癥狀為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后加重,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跛行。股骨頭壞死的高危人群有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者、長期大量飲酒者、有過髖部外傷史者、患有風濕性疾病者等。
劉詩榮說,酗酒引起的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喝酒引發的股骨頭壞死多發年齡段在30至50歲,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如發現兩髖關節或臀后部、腹股溝區等處疼痛,應盡快去醫院做CT或核磁共振檢查。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如不經科學規范治療,80%的患者癥狀會加重,如果發展到嚴重的股骨頭塌陷過多及骨性關節炎,嚴重的患者只能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頭壞死早期首要的是保住股骨頭,以延緩人工關節的置換,為此,市中醫院骨傷科提出了“保髖保頭”的治療理念。
修復壞死區,自體細胞再生除病痛
股骨頭壞死按輕重程度不同,早中期時股骨頭結構比較完整,是進行自體細胞再生療法的最佳時期、“保頭”治療的有效時機。股骨頭壞死初期、股骨頭外形正常或股骨頭塌陷小于2mm,關節間隙正常,都可通過微創股骨頭鉆孔減壓、自體細胞再生療法治療修復,加速新骨的生成,逐漸替代壞死骨組織,不用換股骨頭,便能使患者疼痛減輕甚至消失,關節活動度明顯提高,改善髖關節功能,從而達到“保頭”的目的。
有一位38歲的安徽男子,平時大量喝酒,左側髖關節出現疼痛,他在當地醫院做了核磁共振發現病變后,聽信別人的建議針灸了一個多月,但越扎疼痛越加重。來到市中醫院,經劉詩榮主任診斷為早期病變,手術在患者股骨頭和骨頸交界的地方開一個窗口,將損壞處用特殊的刮匙把壞的部分清掉,再從患者自身體內提取骨細胞,種植到壞死病灶,促進股骨頭內毛細血管再生和成骨細胞活化,修復壞死區域,快速緩解疼痛。新鮮的股骨頭經過三個月的時間逐漸長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關節功能,這位患者走路也不再疼痛了。
相反的例子,劉主任說,有一位48歲的男性患者先是左邊髖關節出了問題,后是右邊也出現了問題,他不知用了什么偏方,三個月后再來市中醫院就診時,經檢查股骨頭已全部壞死,“像殃苗似的根部全爛掉了,只有做關節置換才能醫治。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令人痛惜。”
膝關節衰老,保健診療應遵醫囑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又稱骨關節炎、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等,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疾病,發病機理為運動損傷、關節過度使用、發育異常、感染、代謝性紊亂、內分泌異常等疾病導致軟骨功能異常、結構破壞,關節變形。
劉主任解釋,骨性關節炎實際上并非炎癥,主要是關節老化與磨損,特別是關節軟骨的老化,它是最常見的關節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性關節炎患者日益增多,遺憾的是許多患者沒有及時得到科學的治療,而導致骨關節病變的進一步嚴重。日常生活中應該對關節疾患引起足夠的重視,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
他說,人體骨骼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約是60年,60歲以后,如果骨關節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就像用舊的磨損嚴重的輪胎,會出現各種癥狀。膝關節的損壞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個循序發展的過程,早期可能有點酸漲疼痛感,沒有力量,蹲起有困難,上下樓梯不大好,這個時期就需要來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科學的運動方式,注重膝關節保養,不要過多地進行一些損傷膝關節功能的運動方式,這樣膝關節退變衰老的程度就會輕一點,就不需要過早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如果一個人有膝關節炎,還照樣頻繁從事爬山、爬坡、舉杠鈴等影響膝關節健康的運動,那么他的關節可能到了65歲就不行了。像運動員、強體力勞動者、平常對關節不重視保養的人,膝關節容易過早退化,終致過早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這一點上,醫患溝通配合依然重要。
截骨矯正術,讓患者重新找回自信
骨性關節炎發病原因包括年齡增大、關節勞損、外傷、風寒濕邪、肥胖等原因,骨質疏松也會繼發關節炎。據一項數據顯示,45歲以后發生骨性關節炎的幾率將近50%,大于65歲人群中50%以上有骨性關節炎的X線片證據,75歲以上人群80%會出現癥狀。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變性、破壞,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骨贅形成等,在早中期時如果得到及時治療,是不需要做人工關節置換的。劉主任說,人體膝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人會出現羅圈腿,通過檢查可以發現膝關節力線改變,同時內側的軟骨有輕度的磨損,市中醫院自去年即開始了脛骨截骨矯正手術,以矯正膝關節力線,收到良好的療效。
有一位48歲的女性,膝關節內側勞累后疼痛嚴重,來中醫院就診時,雙腿已彎得變形了,通過X光檢查測量力線,發現力線彎曲嚴重。劉詩榮主任在給她施行的手術中,在脛骨近端按照術前計劃好的角度截骨,再用鋼板固定,力線糾正以后,患者膝蓋內側不疼了,腿直了,形象變好后也自信了。
劉主任強調,骨關節病是骨科常見病和疑難病,尤其是膝骨性關節病,它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甚至兒童、青少年時期也會發生,因此應從現在做起,保養自己的關節:避免受涼、勞損、意外傷害;年輕人尤其是女性要避免下肢受涼,騎電動車和摩托車時注意保暖;絕經期前后女性要科學預防骨質疏松癥;老年人不要過度用膝,有膝關節病者盡量不要選擇太極拳運動,不要騎自行車和練倒走,運動一旦損傷,不能硬扛,要及時就診、休息調養到位。對于一些人在“鍛煉過度會傷關節、不鍛煉又不利健康”的糾結,劉主任說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散步,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掌握步行的速度,可以快走或慢跑交替進行。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