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兒長“喉結”嚇壞父母
張女士的女兒婷婷(化名)今年5歲,非常懂事。不久前,張女士在給女兒洗澡時無意間發現她的頸部正中間有一個鴿子蛋大小的腫塊,用手一摸是個圓疙瘩,看上去和男孩的喉結很像。張女士問女兒疼嗎?婷婷說不疼,就是覺得喝水、吃飯時有點兒脹,不太舒服。
“以前也沒注意,怎么突然就長了一個大疙瘩,而且很像是喉結。”張女士非常擔心,怕女兒得了什么嚴重的疾病,第二天便帶她到徐州市兒童醫院小兒甲狀腺及頸部疾病的專病門診就診。
“她長的并不是喉結,而是小囊腫。”小兒普外科的孫邡副主任醫師檢查后告訴張女士,婷婷長的是甲狀舌管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形成的囊腫,需要做手術切除。經過手術治療,目前婷婷已經康復出院。
甲狀舌管囊腫最好手術切除
“甲狀舌管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由胚胎期的鰓弓、鰓裂、咽囊等頸部組織演變而來。臨床上兒童患者比較多。”孫主任介紹,甲狀舌管囊腫多見于1-10歲的兒童,亦可見于成年人。在胚胎早期,咽底部第一和第二對咽陷凹間的上皮細胞向下生長突起,形成一個憩室狀物,此憩室狀物即甲狀腺始基。在胚胎時,甲狀腺始基循中線沿喉之前向下沉降,經過舌骨左右兩端之間,但偶爾也可以偏前面或偏后面,構成一條細長的導管,其上端與咽部保持連接,此導管即甲狀舌管。
舌骨的發育是在頸的兩側開始,然后在中線融合,舌骨兩半部的融合將遇到甲狀舌管。大多數情況,舌骨將導管包圍在內,導管穿過舌骨中央;少數情況,導管經過舌管中央的前方或后方,緊密附著于舌骨。當甲狀腺始基達到正常甲狀腺應在的位置,并開始發育時,甲狀舌管就逐漸萎縮,最后變成一條實質的纖維索。在發育異常時,甲狀舌管保持開放,其上下兩端發生不同程度的閉合,開放部分管壁所襯之上皮細胞發育成長,并分泌粘液,如此在出生后不久即形成囊腫。
囊腫可破潰形成甲狀舌管瘺
“甲狀舌管囊腫絕大多數位于頸部中線,但是少數患兒也可略為偏向一側。”孫主任表示,囊腫的高度,自舌盲孔到甲狀腺下緣的任何地方均可遇到,但一般以舌骨前下方、甲狀舌骨膜或甲狀軟骨部位最為多見。
據孫主任介紹,甲狀舌管囊腫一般為1-2cm直徑的圓形腫塊,邊緣清楚,往往因囊內分泌物充盈緊張,腫塊有實質感。腫塊可隨伸舌運動或吞咽活動而上下移動。未發生感染的病例,囊腫不與皮膚粘著,無壓痛,亦不影響吞咽運動。
“如果囊腫發生感染,可出現疼痛和壓痛,皮膚發紅,向外破潰,流出膿性分泌物。”孫主任表示,感染后在囊腫與皮膚之間可形成一條竇道,竇道的開口直徑只有1-3mm,位置在頸部中央或稍偏一側,此即為甲狀舌管瘺。從瘺口經常會排出透明或渾濁的粘液,經過一定時期后瘺口可暫時愈合,但不久之后又會自動破潰,如此可長年累月反復的時愈時破,形成較大的疤痕。
患兒1歲后即可進行手術
孫主任說,在治療上,甲狀舌管囊腫及甲狀舌管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切除。“囊腫根部與舌骨相連,且下方常伴有瘺管通過舌骨的中央向舌根部延伸,所以手術中需切除這段舌骨。”孫主任說,甲狀舌管囊腫在診斷明確后,應爭取在感染發生前手術切除。因為囊腫如果發生感染,會與周圍組織粘連,解剖層次不清楚,手術時可遺留部分囊壁或瘺管造成術后復發。過去由于受麻醉方式的限制,手術年齡多選擇在患兒2歲以后,但隨著麻醉技術的發展,目前1歲后即可安全進行手術。發生過感染的患兒最好在感染控制后2-3個月后再行手術切除。
這個手術屬于常規手術,但手術過程操作比較精細,因為囊腫周圍有頸部血管、神經、氣管及甲狀腺等重要組織及器官,需要仔細分離,避免損傷。手術中需把舌骨斷開,切除囊腫、一小段舌骨和與其相連的瘺管,以防止復發。“因為切斷的舌骨不具有功能性,所以不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任何影響。”孫主任表示,該病復發率約占9%,復發常見于甲狀舌管囊腫感染或者先前有過感染引流的患兒,但最主要的復發原因是手術中沒有切除舌骨及瘺管。據了解,徐州市兒童醫院普外科每年都會做數十例該手術,擁有一批經驗豐富、技術熟練、醫德高尚的專業醫務人員,處于淮海經濟區領先水平,可為患兒提供更好的治療。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