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郭航(化名)是我市某高校的一名教師,今年36歲,正處于人生最黃金的時期。
但是,自一年前開始,他漸漸發現自己有些“不對勁”——總是無緣無故感到一陣陣的心煩意亂,有種莫名的緊張感使他坐立不安,常常頭痛、失眠、多汗、心慌,有時碰到單位工作壓力大或者夫妻間有點小矛盾,會感到喘不過氣、胸悶,為此,他反復去心內科求診。
臨近年底,因為上級要考核干部工作,他自覺“擔子很重”,生怕領導對自己有看法而不能順利晉級,為此連續失眠多日。這樣一來,身體狀況不斷下降,他之前的那些不適癥狀統統加劇,讓郭航覺得“什么也干不下去”,他焦慮不堪,擔心自己得了重病。
細心的妻子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她勸郭航先去專業的醫院進行一下心理測試,以排除是心理因素作祟。
這一去檢查,終于幫郭航厘清了病因——焦慮障礙。
所謂焦慮障礙其實是一種真實、嚴重的疾病。有數據顯示,大約80% - 90%的焦慮障礙在患者35歲以前發病,其中,又以10 - 25歲為發病的高峰期。
2000年以來,中國報告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這種精神障礙可表現為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主要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癥、驚恐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社交焦慮障礙,都會引起極度的恐慌或擔憂。國內相關研究顯示,59.1%的大學新生焦慮水平高于全國18至29歲青年的平均水平。
內外壓力下,焦慮累積“超載”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二科左曉偉主任接診后對郭航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心電圖、血壓及其他檢查項目均未見異常,心理相關測試顯示其焦慮較重,伴隨一定的抑郁,軀體化因子及人際關系因子分值也較高。與其進一步交流發現,患者家庭成員多為高級知識分子,自小父母對其學習要求高,但是生活上有點溺愛。郭航小時候就很容易緊張,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在挫折和困難面前,往往表現自卑。工作之后,工作及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其倍感緊張,焦慮越來越重,直至“超載”。左主任確診郭航為“焦慮障礙”。
臨床表現形式多樣
焦慮障礙的臨床表現形式多樣,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情緒的焦慮和煩惱
其焦慮的對象往往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害怕性期待、易激惹、對噪聲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擔心。有時患者不能明確意識到他擔心的對象或內容,而只是一種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的強烈內心體驗者,稱為自由浮動性焦慮。但經常擔心的也可能是某一兩件非現實的威脅,或生活中可能發生于他自身或親友的不幸事件。
例如,擔心家庭成員出門發生車禍等。常有恐慌的預感,終日心煩意亂、坐臥不寧、憂心忡忡,好像不幸即將降臨在自己或親人的頭上。注意力難以集中,對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興趣,以致學習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2.運動性不安
表現為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緊張不安,不能靜坐,手指震顫。有的患者雙眉緊鎖,肌肉緊張、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動,經常感到疲乏無力等。
3.其他軀體不適的表現
口干、吞咽困難有堵塞感、食管內異物感、過度排氣、腸蠕動增多或減少,胃部不適,惡心、腹疼、腹瀉i胸部壓迫感、吸氣困難、氣促和窒息感、過度呼吸心悸、心前區不適、心律不齊:尿頻尿急、勃起障礙、痛經、閉經;震顫、刺痛、耳鳴、眩暈、頭痛、肌肉疼痛,其他癥狀如失眠、夜驚、多汗,面部發紅或蒼白等癥狀。
現實性焦慮并不是病
并非所有焦慮都是病。與病理性焦慮不同,現實性焦慮所表現的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而且這種情緒反應是與現實威脅的事實相適應的,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
它的特點是焦慮的強度與現實的威脅的程度相一致,并隨現實威脅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適應性意義。它有利于個體動員身體的潛能和資源來應對現實的威脅,逐漸達到應對挑戰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措施,直到這種現實的威脅得到控制或消除。
因此,現實性焦慮是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和應對環境的一種情緒和行為反應方式。
慢性酒精中毒危害多
誤區一:恐懼癥
恐懼癥也會出現焦慮發作,不同點在于恐懼癥的焦慮發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場所或者情境引起,患者不處于這些特定場所或情境時不會引起焦慮。例如害怕社交場合或者人際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環境:如飛機、廣場、擁擠的場所。恐懼癥的焦慮發生往往可以預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為來避免焦慮發作。
誤區二:急性焦慮發作
患者有瀕死感或失控感,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體驗到瀕死感或失控感。同時出現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抖等。一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開始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發作時患者往往撥打“120”急救電話,去看心內科的急診。盡管患者看上去癥狀很重,但是相關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診斷不明確。發作后患者仍極度恐懼,擔心自身病情,往往輾轉于各大醫院各個科室,做各種各樣的檢查。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患者可以出現急性焦慮的發作。
得了廣泛性焦慮障礙咋辦?
廣泛性焦慮障礙是神經癥中相對治療效果較好,預后較好的疾病。通常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1.藥物治療
醫生一般會根據患者病情、身體情況、經濟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建議服藥1~2年左右。停藥及加量請咨詢醫生,不可自行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在服藥期間,注意和醫生保持聯系,出現副作用或其他問題及時解決。常用的藥物為苯二氨卓類藥物及抗抑郁藥。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指臨床醫師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溝通,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應用心理學和醫學的專業知識,引導幫助患者改變行為習慣、認知應對方式等。藥物治療是治標,心理治療是治本,兩者缺一不可。
在焦慮障礙在治療過程中,最常用的是心理暗示治療。暗示治療是利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使被治療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接受心理醫生的某種觀點、信念、態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以減輕或消除疾病癥狀。
臨床上暗示療法的使用范圍是很廣的,其適應癥除了焦慮障礙,還有癔病和其它神經癥(如恐怖性神經癥)外,對疼痛、瘙癢、哮喘、心率過速、過度換氣綜合征等心身疾病,遺尿、口吃、厭食等行為習慣障礙等均有療效。暗示療法的治療效果往往取決于患者的感受性和對暗示的順從性,患者對心理醫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療的基礎,醫生的權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暗示治療分為覺醒狀態下的暗示療法和非覺醒狀態下的暗示療法兩種,覺醒狀態下又有直接暗示療法和間接暗示療法之分。臨床上使用的暗示方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有語言暗示、藥物暗示、情景暗示、榜樣暗示等。
針對焦慮障礙患者,在給予解釋性心理治療之后,進行具體的暗示治療,再予以必要的指導,如怎樣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逐漸擺脫焦慮情緒的糾纏。
適合焦慮癥患者的心理治療還有生物反饋治療、放松治療等等。
本期專家:左曉偉,精神二科主任,主治醫師,徐州醫科大學兼職講師,中華醫學會會員,心理治療師。畢業于濟寧醫學院精神衛生專業,長期從事臨床一線工作,曾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文章數篇,市級課題一項,對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失眠癥、神經衰弱等精神心理疾病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女性、青少年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礙。
專家門診時間:周三(專家一門診)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