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關節炎患者有3.55億人。在亞洲地區,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患上關節炎這種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截至2015年估計中國大陸的關節炎病人有1億以上,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膝關節?膝關節有了毛病該怎么治?徐醫附院關節外科副主任趙鳳朝博士為大家做了詳細解讀。
髕骨軟化癥治療不當引發關節炎
想保護好我們的膝關節,當然要先了解它的結構。
采訪中,從事骨科專業二十年,擅長股骨頭的治療手術、關節置換及關節鏡手術的趙鳳朝博士介紹,膝關節是全身中結構最復雜、最大、所受杠桿作用力最強的一個關節,它主要包括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和髕骨(膝蓋骨)三大部分,各個骨的接觸面有光滑的軟骨起到緩解摩擦的作用,股骨和脛骨之間還有半月板軟骨起到緩沖壓力的作用。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半月板和軟骨,半月板是兩個半月狀纖維軟骨,可以增加股骨和脛骨之間的接觸面,穩定膝關節,減少股骨在脛骨關節面活動時的應力,減少磨損。軟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脆骨”,表面非常光滑。表面完整的軟骨相互摩擦時,比兩片光滑的玻璃相互摩擦的摩擦系數還要小的多。當膝關節軟骨磨損時,關節周圍會長出不同程度的骨贅,即老百姓常說的長骨刺。磨損產生的碎屑會刺激關節的滑膜增生,滲出,表現為關節腫脹,即老百姓常說的滑膜炎、關節積水。其實,常說的膝關節滑膜炎、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質增生都是一種病,就像一個人有好幾個名字一樣,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疾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行走困難、上樓下樓艱難、站著難蹲下、蹲著站不起來,病人十分痛苦。雖然此病進展緩慢,每個病人表現不全相同,但最后的結果都一樣——膝關節行走功能喪失。
趙鳳朝主任說:“我每天門診都能接到兩三個髕骨軟化癥病例,骨性關節炎患者更是高達一二十例。久坐、少運動或是運動不當,鍛煉過量都會引起髕骨軟化癥。”
髕骨軟化癥,是一種關節功能紊亂癥。常常由于膝關節超負荷承重,或者廢用,而導致髕骨或股骨的軟骨磨損、退化,產生膝關節疼痛或者膝部有間歇性疼痛,下蹲起立、活動量過大過猛時疼痛會加重,膝關節有發軟及不穩感等一系列癥狀。
“如果髕骨軟化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會引發骨關節炎,出現上下樓梯經常腿發軟,不由自主地要跪下去。甚至半蹲位的時候膝蓋疼痛難忍,輕微活動后,膝蓋下出現清脆的‘咔嚓’聲。”趙鳳朝主任告訴記者,髕骨軟化癥的早期癥狀不嚴重,休息或服一般止痛藥即可緩解,但病變會在“隱蔽狀態”下不斷發展,直至發展為骨關節炎,甚至喪失走路能力。
中老年人運動,膝關節容易受傷
50歲的潘女士參加健步走,每天1小時,每天走上7公里,連續堅持了一周之后,膝蓋又疼又脹,不得不到醫院治療。檢查發現潘女士的膝蓋關節軟骨磨損嚴重,有關節積液、滑膜炎癥,需要及時治療。
趙主任稱,老年人十有八九節膝關節都會有些毛病。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由于其體內激素水平下降,容易發生骨質疏松,會引起膝關節的透明軟骨退化、萎縮,如果這個時候又遇到頻繁的、大量的運動磨損,軟骨越來越單薄,最終引發關節周圍腫脹、疼痛、行走困難等一系列癥狀。
“大量、超負荷的運動對膝關節的損傷很大,專業運動員的膝關節,沒有幾個好的。”趙主任建議,中年人特別是女性,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
游泳和散步,最不傷膝關節
老百姓平時說的骨質增生、長骨刺、滑膜炎,其實都是骨性關節炎,一旦患上關節炎,應該如何治療呢?趙鳳朝主任介紹說,徐醫附院骨科一直實施的是“階梯治療”。癥狀輕的,可能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如,減肥、股四頭肌肌力鍛煉、避免爬山爬樓梯及劇烈活動來緩解癥狀;稍重一些的,可以通過理療、熱敷、服用鈣片以及止痛藥物等方法來治療;再重一些的,可以用微創關節鏡手術清除剝脫的軟骨,對破裂磨損的半月板進行修整治療;最后一步當然就是關節置換了。
是不是不運動就能避免關節炎呢?是不是得到關節炎就不能運動了呢?趙主任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他說,人的關節就好比一部汽車,長期不開肯定就銹了,但每天跑長途也肯定會報廢得快。所以說,堅持鍛煉,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但鍛煉應該根據年齡和身體狀況適度、量力而行。
已經患有關節炎者,最好減少爬山和爬樓梯,這兩種運動最傷膝蓋,特別是下樓梯。下樓梯時膝蓋的負重是上樓時的7倍。最不傷膝蓋的運動就是游泳和散步,打太極拳也不是很合適,因為打太極拳經常有蹲馬步的動作,增加髕骨壓力,導致疼痛。
“關節炎患者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剛開始運動時感覺有點疼痛,活動開了就不疼了,但過了一會就又疼了。”趙主任建議說,到第二階段疼痛時就要注意休息了。如果因為勞累、外傷或受涼導致關節炎急性發作,就要休息,減少活動量,待疼痛緩解后還有堅持適當鍛煉。
專家提醒
由于關節炎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以緩解疼痛外,更重要在于病患關節的日常康復。下面是一些注意事項。
1、多進行一些物理按摩
物理按摩有助于增強患者的肌力,改善關節活動范圍。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按摩最好由專科醫生進行操作。
2、運動時注意保護已受損害的關節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讓關節長時間處于一種姿勢,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有條件可以佩戴四季兼用的關節護具。
3、多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
關節炎的患者可以多進行一些適當的肌肉鍛煉,使肌肉運動協調和肌力增強,這樣可減輕關節癥狀,增強關節周圍的力量和耐力及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徐醫附院關節外科副主任趙鳳朝博士
專家支招
一年手術上千例,關節置換沒那么可怕
“徐醫附院骨科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展骨關節置換術,從1994年開始開展膝關節置換術,還獲得市衛生局新技術引進一等獎。該手術發展到現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趙主任告訴記者,當患者骨關節炎嚴重,并降低了生活質量時,建議做關節置換術。
在徐醫附院骨科,記者遇見正在復診的林老太。就在上周,十幾年都無法正常行走的林老太,自己“健步如飛”地出院了。她說,能夠自己走路,真是太幸福了。以后出門買個菜遛個彎,和老姐妹聊個天多好,不用自己悶在家里了。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82歲的林老太將兩個膝關節都置換了。老人二十幾年前就得了關節炎,這十幾年已經無法行走,平時都是自己悶在家里,偶爾出門都靠家人用輪椅推。年初她給一個同樣患關節炎的老姐妹打電話時,對方說自己在徐醫附院置換了關節,現在能正常走路了,感覺非常好。林老太心動了,來到徐醫附院咨詢。
“病人來醫院就診時,已經無法走路,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病情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質量。”趙主任建議林老太進行膝關節置換。但是患者當時顧慮重重,決定先置換疼痛嚴重的左側膝關節。“手術非常成功,術后三天患者就能下床,一條腿也能伸直平放在床上,終于可以睡個好覺。”
回家后,林老太太覺得左腿很有力,可以逐漸丟掉拐杖自己行走了,上下樓也不大疼了。上周又接著做了右腿關節置換,術后第二天就下地正常走路了,人人都驚嘆不已。
“80多歲的老人再動這樣的大手術,身體怎么能吃得消?談到關節置換,很多人會覺得有些恐怖。其實這個手術遠遠沒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全麻,不用輸血,半個小時就能完成。”趙主任說,手術中醫生會將關節處磨損部分去掉,換上人工關節,傷口有10厘米左右,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
這種人工關節的主要材料是鈷鉻鉬,中間是耐磨的高分子聚乙烯,使用壽命長達20年。這個時間對于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說是足夠用了,但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最好保守治療,因為人工關節到期再次置換很麻煩,而且使用壽命還會縮減。
據了解,徐醫附院關節置換手術,技術非常成熟,一年手術量達到1000多例,名列全省第一,而且均未出現明顯的并發癥,關節活動度能達到90-120度,兩三個月后就可以上下樓梯。
置換關節后效果如何?有人出門旅游沒有一點障礙,有的老人回家開始跳起了廣場舞,蕭縣的一名花甲老人,干活比年輕人還快。
趙鳳朝博士介紹說,如果市民有任何疑問,歡迎找他咨詢,他的專家門診時間是每周周三、周四全天,病房在新大樓(12號樓)8樓南骨關節科病房。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