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在我國,腦缺血等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是造成人們致死致殘比例最高的主要疾病之一。此類患者全國每年超過150萬人,約30%死亡,70%幸存者則會留下偏癱、失憶甚至癡呆等后遺癥。其中,痙攣性偏癱就是中風最為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肌痙攣的臨床癥狀表現有足內翻、膝過伸、行走劃圈、腳尖下垂、行走困難,上肢僵硬而彎曲胸前等,嚴重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和生存質量。
那么,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究竟該如何治療呢?對此,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主任中醫師、院名中醫史江峰表示,研究表明,針灸能夠緩解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狀態,療效肯定。
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 治法多樣且療效突出
史江峰主任詳細介紹說,中風后肢體痙攣狀態是高級中樞抑制性指令消失或減弱,導致脊髓反射亢進,而出現以抗重力肌緊張為主要表現的肌痙攣。針對于這類患者,采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在緩解痙攣、促進運動方面已顯出獨特的優勢,并已經被證實有顯著的療效。
“針刺在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方面治法多樣,操作方便,療效突出,無副作用,值得推廣。”他強調說。
具體都有哪些洽法呢?史主任從專業角度逐一進行了解讀:
毫針解痙調氣療法,針刺取穴:肩髃、肩髎、尺澤、天井、合谷、極泉、后溪、三陰交、血海、解溪、足三里、委中,頭針患側對應運動區,解痙調氣法能有效緩解腦卒中痙攣期癥狀。
經驗穴療法,取患側手指井穴及患側上解痙穴(位于缺盆穴外0.4寸,即患側頸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間,鎖骨上方2橫指),解痙穴和手部的井穴能即刻緩解上肢痙攣。
經筋排刺療法,先用皮膚針叩刺手三陰經,然后應用經筋排刺法針刺與之相表里的手三陽經,配合康復治療,表里兩經并刺法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療效顯著,作用機理可能與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主要指標有關。
透刺療法,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內關透外關、合谷透后溪、陽陵泉透陰陵泉、足三里透承山、三陰交透絕骨、昆侖透太溪、丘墟透照海、太沖透涌泉等,均為患側。
瀉陰療法,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以及合谷,下肢髀關、梁丘、足三里和解溪,在此基礎上上肢加極泉、尺澤、大陵和內關,下肢加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和照海并配合電針,可以有效地減輕痙攣程度,抑制偏癱患者痙攣狀態,促進痙攣肢體肌力的增加和運動功能的恢復。
專家提醒: 中風患者應在早期 及時進行針刺治療
采訪時,史主任一再強調了早期針灸干預治療的重要性。早期針灸干預治療能顯著提高腦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中風患者早期及時進行針刺治療,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縮短病程,為功能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因此,只要患者生命指征平穩,病情穩定,早期就可進行針灸治療。腦梗死患者可在發病48-72小時后即進行針灸治療;腦出血患者可在發病1周后進行針灸治療。
據了解,徐州市中醫院腦病(針灸)科具有神經重癥監護、傳統中醫針灸和現代康復綜合治療能力,對于中風病的急重癥和恢復期的各種功能障礙的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中西醫診治方案,在淮海經濟區具有良好的聲譽,鑒于中風急性期針灸治療的時效性,史主任建議中風患者,針灸康復治療要及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規范治療。
專家介紹:史江峰,徐州市中醫院腦病(針灸)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教授、醫學博士。江蘇省優秀臨床人才,江蘇省中醫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針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6被授予“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中醫工作者”。熟練掌握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術,有較豐富的臨床、科研、教學經驗。
專業擅長: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擅長中醫針灸康復治療,擅長內科急重癥搶救。堅持中醫針灸特色,注重中西醫結合,善于吸收運用現代診療技術。
名醫堂(專家二室)坐診:每周二、四上午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