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趙大爺五年前因腦梗導致右側偏癱,長期臥床已有五年。前不久,趙大爺突然高燒不退被家人送院治療,醫生這才發現趙大爺全身多處長了褥瘡,其中骶尾部潰爛面積竟有碗口大小,深可見骨。醫生提醒,年老體弱、生活不能自理的臥床老人易得褥瘡,家人要勤翻身、勤擦洗,防止老年人患褥瘡。
偏癱臥床五年 突然高燒不退
65歲的趙大爺五年前剛剛退休,正準備在家好好安度晚年。但是不知怎么突發腦梗,幸虧被家人送到醫院及時,經過救治挽回了一條命,但是卻落下了偏癱的后遺癥,右邊身體麻木沒有知覺,說話也不太利索了。
從那時起,趙大爺就只能一直躺在床上。由于兒子派到外地工作,他平時的生活起居全由老伴照料,平日里,趙大爺老伴跑里跑外,洗衣買菜做飯,對趙大爺照顧的也算無微不至啦。趙大爺雖然不能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他總是眨巴眨巴眼睛,沖著老伴直笑。
趙大爺覺得自己虧欠老伴,但是老伴覺得一起生活了幾十年,念起趙大爺生病前的好,她每天伺候他吃喝拉撒卻也毫無怨言。臥床這幾年來,雖然偶爾也會得個感冒發燒的小病,但是每次都在老伴的照顧下順利康復,總的來說,趙大爺生活得還算舒心。
今年7月底的一天早上,老伴在給趙大爺擦身時發現,他身上局部皮膚有些泛紅,考慮到可能是蚊蟲叮咬,老伴也沒太在意,就在上面涂了些花露水,不過幾天之后,泛紅的皮膚好像嚴重了,范圍大了不說,滲出了增多了。此時,老伴尋思著,趙大爺該不會是得了什么感染了吧?!她又從鄰居那要了個偏方,找來一些土霉素片每天磨碎了涂到紅腫的皮膚上。
等到8月初的~天,老伴忽然發現趙大爺面部發紅,精神有些恍惚,連著幾天不怎么張嘴吃東西了,老伴用手摸摸他的額頭,發現趙大爺正在發燒。拿來溫度計給趙大爺一量,居然有39度。
老伴趕緊給趙大爺喂了些退燒藥,但一直等到晚上,趙大爺還是高燒不退。看著趙大爺燒得渾身發燙、滿臉發紅,老伴心里特別發慌,趕緊撥打120將其送入市中心醫院。
長期臥床生褥瘡 重者感染敗血癥
經過檢查,徐州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的醫生懷疑趙大爺是因為褥瘡感染而導致的發熱,將趙大爺轉到了燒傷整復科。徐州市中心醫院燒傷整復科張建軍副主任醫師仔細詢問了趙大爺的病情,隨即為趙大爺進行了檢查,發現趙大爺身體狀態非常差,腦梗塞偏癱合并塘尿病營養不良持續高熱,考慮褥瘡合并感染。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趙大爺的全身長了多處褥瘡,潰爛嚴重,創面散發惡臭,其中骶尾部潰爛面積竟有碗口大小,深可見骨,右大腿外側有一個竇道型的褥瘡,潰爛處的里面是灰褐色壞死的組織,傷口流膿,周圍皮膚紅腫,褥瘡程度已達4度。
考慮到趙大爺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史,且沒有進行正規的血糖控制,如此嚴重的褥瘡很容易感染敗血癥,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死亡。張建軍副主任醫師立即聯想內分泌的專家協助為趙大爺制定了周密的降糖方案,同時加強抗感染和營養支持的治療,之后又分兩次為趙大爺進行了手術清創治療。
清創之后,趙大爺被轉入病房觀察治療,趙大爺兒子從外地請假趕回來探視老人后,考慮其母親辛苦,專門給趙大爺雇了一名護工協助翻身喂養;在病房,醫護協助每天為趙大爺清創換藥,并指導陪護為他翻身擦洗,及時清理排泄物。當趙大爺全身營養狀況改善;血糖穩定后,張建軍副主任醫師又給趙大爺進行了一次皮瓣手術,將趙大爺潰爛的爛肉清除,用周圍的肌肉皮瓣填補上潰爛的創面。
在趙大爺住院期間,老伴也遵循醫生的要求,控制含糖食物,增加高蛋白飲食,精心喂養調理;經過醫護與家屬一個半月的悉心治療和護理,趙大爺潰爛的皮膚一點點恢復了,終于可以康復出院了。
雖然趙大爺已經康復,可趙大爺的老伴還是有些納悶,“醫生,我照顧老伴挺仔細的,他身上的褥瘡究竟怎么出來的呢?”張建軍解釋說,“褥瘡也叫壓瘡、壓力性潰瘍。因為造成潰瘍的主要原因就是壓力。這個壓力不是普通的壓力,而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壓力。很多人以為‘長期’的意思是起碼兩三天或者更長,但實際上‘長期’指的僅僅是兩小時。也就是說如果對身體某個部位施加持續性壓力達兩個小時,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其實皮膚內部的細胞和血管已經開始損毀,從而導致組織的壞死。一股情況下,臥床老人在營養不良,局部有汗液尿液等浸漬的情況下,不能及時發生均可導致褥瘡的發生,知道這些就知道該怎么針對性地預防啦”
居家臥床者褥瘡多發且以老人居多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在增長,但是老齡化社會也來臨了,出現了養老問題。老年人經常出現一些慢性傷口的疾病,如褥瘡、糖尿病足、下肢慢性潰瘍、癌性傷口等。”
張建軍指出,易患褥瘡人群以患腦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居多,還有就是因車禍或外傷造成的截癱的中青人和患先天脊柱畸形的青少年。這些長期臥床體質衰竭、翻身活動不方便及肢體感覺障礙的群體最易發生褥瘡,過度消瘦、過度肥胖、水腫、動脈硬化等都能促使褥瘡形成。但是這些易患褥瘡的群體中又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因為行動不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容易生褥瘡。張建軍副主任醫師透露,像趙大爺這樣的患者并不少見,有時一周內,在門診及病房會診的病例中,市中心醫院燒傷整復科接觸到的患者就達十余例。
“老年人褥瘡合并癥較多,治療難度大,費用昂貴,根據病情治療費用數萬元不等,而且恢復慢,容易感染。”張建軍副主任醫師表示,比較典型的褥瘡發生部位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這些部位是患者經常翻身不便時產生褥瘡最危險的部位。
他介紹,褥瘡總共分為四期,從現象觀察最初只是紅斑顯現,接著皮膚可能潰爛成孔,開始流水、出血,嚴重時會有大量膿液摻出,惡臭難聞,隨后不斷變大、腐爛,最后發展到骨頭壞死,褥瘡常伴發細菌感染,特別是綠膿桿菌感染可誘發骨膜、骨髓炎乃至敗血癥,可引起死亡。
所以,如果家里有行動不便的臥床病人,家人護理時尤其要注意,為病人加強營養,定時為其翻身,保持干燥,定時清理大小便。一旦發現病人皮膚紅腫,需立即就醫,防止褥瘡的發生及加重。
如何預防臥床老人生褥瘡?
隨著秋天的來臨,人們活動量減少,特別是各種原因臥床的中老年人、長時間坐輪椅的人在骶尾部、臀部、足跟等部位經常反復出現褥瘡。針對如何預防臥床老人生褥瘡,張建軍
提出了幾點建議:
1、要避免老人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讓老人睡氣墊床,保持床鋪平整無皺,無雜物與渣屑,盡量使用純棉面料臥具。對于骨骼隆起受壓部位皮膚要重點保護,應保持清潔干燥,并使用翻身墊等體位墊圈以預防褥瘡。對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尤要注意對皮膚的保護,減少尿液、糞便的浸漬。
2、護理時要做到勤觀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換,保持老人皮膚清潔干燥和床單清潔平整,側臥時腰背部用枕頭頂住,防止脊柱扭曲。要定時翻身,白天每兩個小時翻身一次,夜間不超過3個小時翻身一次。要經常用溫水熱毛巾擦拭受壓的部位,按壓時力度要適中,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或者預防性使用潰瘍貼保護長期受壓部位。在幫助老人翻身的同時還要進行拍背,囑其咳嗽,再讓老人飲少許溫開水,并鼓勵老人做深呼吸增加肺活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發生墜積性肺炎。
3、每日給老人應攝入2000毫升以上水分,增加排尿量,清潔尿道,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平時注意給老人補充營養,合理搭配飲食,防止出現低蛋白血癥、貧血及營養不良,可以食用瘦肉、魚湯、雞蛋、純牛奶等高鐵、高蛋白食物,適當增加脂肪,避免過于消瘦后骨關節突出部位發生褥瘡。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