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東方醫院/心理頻道:63歲的衡先生幾個月前在家里突發腦出血偏癱、昏迷,到醫院經治療后蘇醒,也能自己下床行走了,看起來短期內恢復還不錯。但他整天都感到頭昏腦漲、心慌胸悶等,很擔憂自己是“沒好利索”,于是反復在當地醫院治療,打點滴、吃藥、檢查......
但讓衡先生始料未及的是,他的癥狀經過治療后反而加重了!他感到心煩、悲觀想死、痛不欲生,無食欲,消瘦,甚至又像是剛住院時那樣不能行走了。家人擔心則亂,3個月后才從他的精神方面癥狀發現端倪,到徐州東方人民醫院就診后,很快確診正是腦血管病引起的抑郁。
經過住院綜合治療,沒多久就病愈回家了,這讓衡先生頗有些懊惱地說:“我是典型的病急亂投醫啊,白折騰了自己3個月啊!”
無獨有偶,75歲的孫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級工程師,退休后來徐支持某工廠高新工程建設。一天,素來溫文爾雅的他突然無故發脾氣,認錯家人,還聲稱有人要害他。當晚也睡不著覺,吵鬧不安,第二天起來后,行為也變得挺沖動,莫名其妙打罵了老伴、兒子及同事。家人意識到問題嚴重,連忙送他到附近的東方人民醫院問診。
檢測結果是腦梗塞引起的妄想性精神障礙,所幸腦梗塞情況不算重,精神障礙問題又送醫及時,所以經過綜合治療后,孫老很快就恢復了過來,沒有留下什么后遺癥。
心理聊吧:腦血管疾病導致抑郁障礙
兩位患者都是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老年一科主任王曙光接診的,王曙光主任說,兩例病理基礎都是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起病突然、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卒中。而腦卒中導致額葉、顳葉與邊緣系統等遭受損害,可以直接引起譫妄、幻覺、妄想、記憶智力障礙、人格改變、言行錯亂等精神癥狀,也可造成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元遞質的代謝異常,從而導致抑郁。
當然,既然是抑郁,也就與患者的挫折感、社會經濟狀態、卒中前的個人性格特點和家族精神障礙及抑郁史、卒中后的社會家庭支持有明顯關系,是社會學、心理學及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年患者往往更認可“明確的病變”,很難聯想到自己的脾氣、情緒變化也可能是病的一種表現,容易延誤治療。
在采訪中,王主任還提到了自己一位好友的親身經歷,該好友的父親突患腦血管疾病偏癱,經治療后仍行動困難,全家人每天照顧,辛苦不堪。而父親突然性情大變,讓本來和諧的家庭不再安寧。
經過王曙光主任仔細詢問、體檢,明確也是腦血管疾病導致的抑郁障礙。而且他告知好友,患者早有頭昏、心慌、胃脹、肢體麻木,心煩、易發脾氣,甚至悲觀想死,有意放棄康復鍛煉等表現,卻都被家人一一忽略了。
常見誤區:輕者延誤恢復 重者可能致死
尤其是像孫老,他是腦血管疾病引起嚴重的精神癥狀,家人能夠及時送我院治療,但如果腦血管疾病治好出院后僅出現了抑郁障礙,恐怕就不能及時就診了。
但絕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對這種病例來說,抑郁輕者就可以影響腦血管疾病康復,還容易引起家庭的不和諧,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抑郁重者直接導致病情加重,像衡先生本來接受常規治療后已經能自己行走,受困于抑郁卻又不能行走,這對于患者本人和家屬來說,都是很容易誤判的;它還可以引起記憶、認知功能下降,甚至由于躁動不安,不能休息、飲食引起病情惡化,導致血壓升高、腦心肺等疾病加重,全身器官功能衰竭,致死。
因而,腦血管病引起的抑郁與精神障礙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且日益增加,其治療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當前,卒中的管理模式已由以往單純的生物醫學治療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管理模式轉變。近年來,國際已相繼出臺有關指南,強調應重視卒中患者的抑郁、精神障礙的篩查與治療。
一周心病:難以主動表述 識別率很低
那么,為什么腦血管病導致的抑郁識別率很低?王主任指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1.絕大多數患者家屬及醫生缺乏相關知識,常將患者的“不開心”、“不高興”簡單地理解為卒中后的自然心理反應,認為“多安慰就會好、不是病”;
2.腦血管病導致的抑郁雖常見,但患者常因失語、運動或認知損害等難以主動表述而不被早期識別;
3.卒中導致的注意力差、納差、失眠、精神運動遲緩等也易與抑郁的軀體癥狀混淆。
4.國人往往回避有精神疾病,而以多樣的軀體不適就診,未到專科就診而延誤治療。
家屬注意:如何及早發現是關鍵
因此,發現患者對周圍環境反應遲鈍、漠然、被動,情感反應與表達變少,意志要求減退與興趣索然等,應高度懷疑抑郁了。特別要注意對輕度抑郁的識別,對患者的長期情緒低落和興趣減少,往往有軀體癥狀很常見,主要表現為:疼痛綜合征,如頭痛、頸部痛、腰酸背痛、腹痛和全身的慢性疼痛;消化系統癥狀,如腹脹腹痛、惡心、噯氣、腹瀉或便秘等;類心血管系統疾病癥狀,如胸悶和心悸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面紅、潮熱出汗、手抖等。還伴失眠或過多睡眠、疲乏無力、自我評價低、工作能力下降、社會活動退縮、注意差、激惹、愉悅感減少等,應考慮抑郁了。
作為患者家屬,更需要引起重視,不能因為患者糊涂、心情不好而忽視治療。尤其,不能因為好面子拒絕就醫,延誤病情,耽誤患者康復。
醫生解析:防治遵循五原則
王主任還提醒到,對腦血管疾病和抑郁的防治應遵循下列原則:
1.預防與治療相結合;
2.社會家庭支持與醫學干預相結合;
3.藥物干預與非藥物干預相結合;
4.藥物治療應遵循證據和指南;
5.藥物選擇應充分權衡療效與安全性和耐受性。尤其對腦血管疾病患者注意更多呵護,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與需求。出現抑郁,要早發現早干預。
專家介紹:王曙光,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老年一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鑒于我國老齡化突出,老年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器質性精神障礙呈多發現象,更是博采國內外學術專長,取得了優越的治療效果。
專業擅長: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神經科各種疾病,如腦血管病、帕金森氏病及癲癇等。特別對老年科疑難病癥、老年系統疾病的診治以及老年期癡呆早期診斷與防治等均有較深的造詣。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