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口腔頻道:近年來,許多到醫院口腔科就診的患者,都提到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的牙齒變短了,或是在進食及刷牙漱口時牙齒出現酸痛感。這些癥狀很大程度是由于酸蝕癥造成的。
據徐州市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病科韓愛軍主任介紹,酸蝕癥是指在無細菌參與的情況下,由于牙面受到酸或其螯合物的化學侵蝕作用,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的牙體硬組織表面淺層喪失。在1907年首次提出時,主要針對當時在化工廠等處作業的工人口腔內出現的癥狀,但近年來,隨著天然牙保存時間的延長和軟飲料消費的增加,酸蝕癥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也不斷增高。在國內的幾次酸蝕癥流行病學調查中,12歲兒童的酸蝕癥患病率均達到20%以上,在國外的調查中酸蝕癥也一直有較高的患病率。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酸蝕癥呢?目前許多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疾病,而常見的病因主要有:1.飲食習慣,嗜好食用酸性食物或飲料,例如醋、碳酸飲料、果汁飲料、酒類等;2.藥物,服用維生素C、阿司匹林等;3.胃腸道疾病,胃食管返流癥患者中酸蝕癥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4.職業因素,如品酒師和一些長期在酸性環境中工作的工人。各種不同來源的酸,在口腔內與牙齒表面的硬組織發生作用,引起這些組織脫礦,使牙齒表面軟化,在物理作用下易磨損。酸的類型、濃度、劑量以及在口腔內存在的時間都與酸蝕癥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一般認為,酸的酸性越強,濃度越高,量越大,在口腔內與牙齒互相作用的時間越長,酸蝕癥的病變程度就會越嚴重。一些酸性飲品中還含有有機酸,這些酸可以與牙齒表面溶解后產生的鈣離子相互作用,加快了牙齒脫礦的速度。此外,不正確的刷牙習慣、夜磨牙、喜歡食用較硬食物等生活習慣會加劇牙齒磨損狀況,加速酸蝕癥病情的發生發展,造成更嚴重的癥狀。
酸蝕癥在早期不會引起人體的任何不適感,僅僅表現為牙齒表面出現白堊色改變。隨著病情的發展,酸蝕癥可以導致牙齒表面硬組織的喪失,出現牙齒形態的改變,如牙齒長度變短、后牙咬合面呈彈坑狀、尖牙和后牙頸部出現明顯的楔形缺損等。而且在硬組織喪失后,可能會出現牙齒敏感癥狀,在受到冷熱刺激或刷牙時出現牙齒酸軟甚至疼痛,更為嚴重者可出現牙髓暴露、牙齒折斷等。
針對現在一直保持較高患病率的酸蝕癥,以下措施有助于避免其產生或發展:
一、減少碳酸飲料的飲用量,適量食用酸性食物和藥物,食用酸性食物后應及時漱口,但不要馬上刷牙,因為進食酸性食物后,被酸腐蝕的牙齒表面可以通過再礦化等方式恢復成正常牙齒表面,但刷牙會破壞這層牙齒表面而對牙齒造成更大的損害,建議至少間隔半個小時再刷牙。
二、建議使用含氟牙膏或含氟漱口水,氟離子有助于增強牙齒對酸腐蝕的抵抗力并可以促進牙齒的再礦化,對預防和治療酸蝕癥有一定幫助。
三、糾正不正確的刷牙習慣,改橫向刷牙為豎向刷牙,改用中軟毛牙刷,不用過大的力量刷牙等。
四、如患有胃腸道疾病或存在磨牙習慣,應及時就醫治療。
五、因酸蝕癥是多因素長期作用導致的疾病,如出現前文提及的癥狀,應及時到專業口腔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治療建議。
徐州口腔/牙科咨詢熱線:0516-8586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