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綜合消息:三級醫院熱火朝天,基層醫院冷冷清清。這是醫改前不同級別醫院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醫改推行3年多以來,這種情況在有些地方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人大代表的一項調研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四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廣生介紹,他對某市老百姓就醫看病的基礎資料進行了跟蹤研究。該市有大小近800家醫療機構,其中省屬公立醫療機構僅為10家。而2011年,該市一年醫藥支出總費用中的3/4卻被這幾家大型醫療機構收入囊中。
縣級醫療機構是本次醫改的扶持重點,但該市縣級公立醫療機構的全部業務收入,僅占全市醫藥支出總費用的5.5%。該市近200家鄉鎮衛生院全年業務總收入不足2億元,即使和縣醫院加在一起計算也不過占總費用的7%。
高廣生認為,以這點微弱的比例加上各級政府對醫療的有限投入,醫療保健的網底和人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承載實體,在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實在難以與年收入近百億元的幾家超大型醫院相抗衡。
高廣生擔憂,這種不平衡還有繼續加重的趨勢。他的調研表明,該市部分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半數以上都集中到省屬大醫院診治。如腦梗塞,2011年該市發病就診人數總計5.7萬人次,直接去省屬醫院的就達3.5萬人次,占到總數的62%。醫療資源分布嚴重失衡,形成了如同人體“頭粗腿細”的畸形異象。
高廣生認為,這種失衡不僅造成了醫療體系本身的扭曲,還直接加重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0年,該市46家各級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總收入近10億元,2011年度就飆升到近1.21億元,增幅高達21.2%。”
■衛生資源配置應進行干預
地方政府導向不力與計劃管理失靈,使醫療機構競相發展,高廣生提出,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應隨財政支出同步增長。他建議,各級政府應把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集中使用,確保在本轄區范圍內建成一兩家真正意義上的非營利性醫院,保證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切實把政府保障民生的職能落到實處。
高廣生說,如果政府不采取相應措施,對少數大型醫療機構的市場擴張、營利趨向和固定資產投資建設規模、大型醫療設備購置更新速度以及衛生資源的配置進行合理干預和調控,一旦醫療市場壟斷局面形成,真正吃虧的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