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通訊員:李長鑫)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定期體檢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們邀請到徐礦總醫院胸外科主任黃繼江主任醫師,來談談體檢報告上肺部CT應該如何看。
肺部ct體檢報告
1、體檢查出來肺小結節,要不要緊?
上周,一位40多歲的患者拿著CT報告單忐忑地找到黃繼江,強烈要求手術。一周前他體檢時發現了肺部小結節,大小有1.5厘米,CT報告懷疑是早期肺癌。此時他看到一位明星肺癌0期接受手術的消息后,立即來到醫院要求手術。黃繼江給予患者消炎治療,過一個月后復查,小結節消失了。
肺結節,心千結。
大家越來越重視健康體檢,同時也發現,身邊越來越多人在體檢中查出了肺結節,不少人便緊張起來。黃繼江告訴記者:“在七八年前,人們做體檢還都是用普通的胸片,因為胸片發現不了小于1厘米的病變,特別是磨玻璃樣的病變,更是難以發現。因而,那個時候診斷的小結節很少。但最近幾年,隨著CT越做越多,越來越多的小結節被找了出來。”
肺小結節就一定是癌前病變嗎?黃繼江說:“肺結節不容忽視。大數據顯示,做CT的人中有20%會發現肺結節,在檢查發現的肺結節當中,有20%是惡性結節。每1000個體檢人群中發現的肺結節,約有50個可能是肺癌,需要立即手術的也只有一個人。肺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就是術后診斷為肺癌也是早期的,影響生命的可能性很??!”
發現肺小結節是不是意味著被診斷為肺癌的可能性極大?這往往是患者及家屬的聯想。綜合全球研究,初診肺小結節肺癌惡性概率為2%—3.6%,比率很低。
肺部小結節形成的原因,就像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幾十年,不停受到外界物質的侵害,肺部損害以后修復所形成的良性疤痕,或者腫瘤。
黃繼江表示,這就像是我們人體慢慢變老,頭上長白頭發,眼角長皺紋,肝臟長囊腫,腎臟長囊腫,甲狀腺長結節一樣正常。
體檢發現的肺結節,只是一個影像學的診斷,不是 100% 的疾病診斷。黃繼江特別強調:體檢報告上的“肺結節”字樣不等于疾病,它只是描述肺內部的一種情況。就像給肺照了一張相,至于這張照片表明了什么樣的肺部問題,還要醫生來判斷。
2、肺結節主要看兩個指標
黃繼江告訴記者:當醫生判斷病人患病幾率時,必然要考慮他是否屬于該類疾病的高危人群。目前學界對于肺癌的高危人群無明確定義,簡單劃分目前多采用:年齡≥50歲;吸煙(包括被動吸煙);慢性肺疾病,如肺纖維化、慢阻肺、肺結核等;職業暴露史,如塵肺、有害金屬暴露史等;惡性腫瘤或肺癌家族史。
臨床經驗顯示:肺癌高危人群比例占整體人群比例20%以上。
黃繼江建議,從40歲開始做CT篩查。不推薦40歲以下常規做肺部CT。最有效的手段還是低劑量的螺旋CT,輻射小,對小結節的發現率高。
黃繼江指出:普通人看肺部CT體檢報告只需要看2個指標:肺結節大小指標和形態指標。記住兩個關鍵詞:“8毫米”和“磨玻璃”。
直徑5到10 毫米的肺結節肺小結節或亞厘米結節,惡性概率上升。如果表面光滑、邊緣整齊、內部有鈣化,一般半年到一年要通過胸部CT復查一次。如果表面毛糙、有毛刺、分葉,就要半年甚至3個月復查一次。
直徑10到30毫米的肺結節惡性可能性較大,應該盡早診治,如果不能確診,建議MDT多學科會診。這一類肺結節在身體狀況可以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肺活檢或者手術治療。
看形態,結節越圓潤風險越低,長得越不規則,風險越高;看質地,混合密度的結節風險要高于純磨玻璃,實性的結節,但是都要結合大小的情況下進行綜合評估才行;看大小,一般小于5毫米的都是沒有什么問題,處于良性狀態,直徑結節大于一厘米,磨玻璃結節大于8毫米,這個就需要引起重視;看變化,這個就要在動態隨訪中發現,比如說直徑的增長,形態的變化,密度的變化,這些都是高風險的提示,相反,就說明穩定風險就低得很多。
黃繼江特別強調:不要僅憑網上搜索到的只言片語斷章取義、自己嚇自己,聽醫生的最靠譜。有的結節無法確定判斷良惡性,這時醫生會建議你去隨訪,很重要,一定要按時去!
專家簡介

黃繼江 主任醫師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大外科主任,胸心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會員,徐州醫學會胸心外科副主任委員,徐州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嫻熟的手術技巧。擅長胸腔鏡下微創手術對食管、肺及縱膈疾病的治療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對心臟疾患的治療,尤其對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治療有獨特的見解,手術治療成功率高、效果好。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論著一部,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及徐州市新技術引進獎多項,榮獲“江蘇省勞動模范”、“集團公司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徐州市醫德醫風十佳標兵”、“國資委優秀共產黨。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