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科普:進入夏季,氣溫升高,細菌、病毒和蚊蟲逐漸活躍起來。在這個季節,有哪些常見的傳染病?公眾應該如何防范?有請江蘇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所主任醫師艾靜為大家解答。
1. 夏季公眾應注意防范哪些傳染病?
答:目前,我省自春季以來的甲流傳播已基本結束。新冠病毒感染和甲流同屬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夏季一般通風更好、戶外活動更多,相對冬春季,疫情大規模傳播風險低。總體來看,新冠疫情目前仍處于局部散發狀態,但陽性感染人數有所上升,仍然不能大意,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

夏季傳染病主要以腸道傳染病為主,包括傷寒、菌痢、各種腸炎等。所謂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一般是“病從口入”。病人通過糞便、嘔吐物,排出各種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等,污染了手、水、食品和食具、兒童玩具等,進入人體內而感染。也就是說,如果食物和飲水被污染,或食用不潔、未經煮熟的生冷食品,就有可能引發腸道傳染病。夏季外出就餐時,如果生冷食品(包括涼拌菜、生食果蔬、海/水產品)不潔凈,就可能導致腸道傳染病,這方面要特別注意。
2. 個人應如何做好防范?
答:疫情期間我們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用公筷、一米線等,還應該很好地堅持下去。比如勤洗手、保持手衛生,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手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也是身體外部非常易臟的部位。當手接觸到病菌后,再去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等黏膜部位,細菌、病毒就會通過黏膜部位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其實洗手也很有講究。如果僅用流動水洗手,不用肥皂或洗手液,遠遠無法達到清潔效果。用盆水洗手,更會加快細菌滋生。應該按照“七步洗手法”,通過搓洗清除細菌。特別注意要擦干雙手,讓皮膚潔凈干燥,不再適合細菌生存。如果洗手后不擦干,潮濕的環境有利于細菌生存,殘留細菌很容易在手上再次繁衍。因此,洗完手后一定要擦干。
3. 當前,哪些情況下還需要戴口罩?
答: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情防控組制定的《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公眾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以下情形或場景應該佩戴口罩:

一是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期間;
二是出現發熱、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癥狀期間;
三是生活、工作或學習的社區、學校發生聚集性疫情時;
四是前往醫療機構就診、陪診、陪護、探視時;
五是外來人員進入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時;
六是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及托幼機構、學校、校外培訓機構等重點機構醫護、餐飲、保潔、保安等公共服務人員工作期間。
再次提醒,如果自己“陽”了,及時對癥處理、支持治療,居家期間減少接觸,非必要不外出、確需外出全程佩戴口罩(N95/KN95或以上級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避免或減少進一步傳播的風險。其他人員建議佩戴一次性使用的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4.近期,一些醫院兒科門診出現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數增多情況,應該如何做好預防?
答: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為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屬的RNA病毒,各年齡段人群均可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兒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潛伏期通常為2-8天,臨床表現以呼吸道感染癥狀為主,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臨床表現如鼻塞、流涕、咳嗽和聲音嘶啞等。大多數癥狀會在1-2周內自行消失,少部分可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現為毛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多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臨床癥狀包括咳嗽、喘息,極少部分進一步加重出現呼吸急促、喂養困難等,嚴重者可發展為呼吸衰竭。
在傳播途徑方面,有癥狀的HRSV感染者和無癥狀的隱性感染者都可傳播病毒,通常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一是接觸傳播,如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觸到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
二是飛沫和氣溶膠傳播,近距離接觸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等。
目前尚無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及確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易感人群要注意勤洗手,避免用不潔凈的手觸摸眼、口、鼻,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時佩戴口罩,如去兒童醫院等醫療機構就診時,家長應注意做好兒童個人防護,防止院內交叉感染。(江蘇疾控)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