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 徐州健康:家住賈汪的40多歲的李先生血壓一直控制不理想,曾經一度高達240,吃過好幾種降壓藥,始終控制的不理想,并且忽高忽低的數字,家人也常常為他擔心。李先生說,他很早就知道自己血壓高。為了把血壓降下來,也多次到當地醫院心內科就診,嘗試過多種辦法,但是效果不好。醫生懷疑,李先生的高血壓很可能和腎上腺有關。
一個月前,在當地醫生的建議下,李先生來到市第一人民醫院,找到了泌尿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魏晉。
血壓居高不下,腎上腺結節在“搗亂”
“年輕人高血壓以及通過降壓藥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考慮腎上腺問題很有必要。”魏晉主任為李先生安排了腎上腺的增強CT檢查,檢查結果:李先生被檢查出腎上腺結節(腺瘤)。魏晉主任說,這個腎上腺腺瘤是李先生高血壓的真正誘因。
在泌尿外科,魏晉主任為李先生安排了腹腔鏡下的腎上腺結節(腺瘤)切除手術。手術結束后,李先生此前一度居高不下的高血壓很快恢復正常。
同樣是腎上腺結節誘發的高血壓,31歲的宋先生高血壓長達十年之久。不頭疼、不頭暈,宋先生對自己的高血壓一直沒太重視。因為眼底病變來醫院就診。宋先生在做常規檢查時發現,他高壓達到256,低壓在110以上。眼科醫生高度懷疑宋先生的眼底病變是高血壓引起,而高血壓很可能和腎上腺病變有關,遂建議他轉到泌尿外科治療。
“我們安排他做了CT檢查以后,發現同樣是腎上腺結節(腺瘤),需要手術治療。”魏晉主任介紹說,宋先生在接受了腹腔鏡下的腎上腺結節切除手術后,高血壓很快就緩解了。過去幾個月,宋先生復查結果顯示,他的血壓維持正常。
因為高血壓而被確診為腎上腺結節(腺瘤)的情形,在魏晉主任接診的患者中并不少見。魏晉主任說,年輕的以及藥物控制不佳的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血壓特別高的,建議查一下腎上腺。
這些腎上腺問題都可能引起高血壓
腎上腺,這個對于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的名詞,其實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結構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魏晉主任介紹說,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主要激素有糖皮質激素(皮質醇)、鹽皮質激素(醛固酮)和部分性激素(脫氫表雄酮、雄烯二酮及微量睪酮)。腎上腺髓質合成和釋放兒茶酚胺(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正常情況下,腎上腺分泌的各種激素,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起重要的調節作用。腎上腺分泌激素異常時,往往會引發一些腎上腺疾病,其中包括一些腎上腺腫瘤。這其中,有些腫瘤會引發繼發性高血壓。所以,血壓的變化在診斷這些疾病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魏晉主任表示,近年來生化技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對多種腎上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水平,也使腎上腺意外瘤的發現增多。
“腎上腺結節,這是影像學上的叫法。對于泌尿外科來說,又稱其為腎上腺腺瘤。”魏晉主任表示,腎上腺腺瘤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幾種:
1.皮質醇瘤。即皮質醇增多癥,又稱庫興氏綜合征,瘤體相對較大,可達3cm。臨床表現:因長期高皮質醇血癥引起,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高血壓、紫紋、痤瘡、皮膚薄、女子多毛、月經失調、骨質疏松、水腫、糖尿病等。
2.醛固酮瘤。瘤體相對較小,一般在1cm左右。臨床表現:高血壓、鈉潴留、低血鉀(長期低鉀引起肌無力、肌麻痹、心律失常、腎功能不全、糖尿病)。
3.無功能腺瘤。少見,且一般無癥狀,多數是在偶然檢查中被發現。
4.腎上腺皮質腺癌。較少見,可分為有功能性和無功能性兩類,80%以上為有功能性皮質腺癌。瘤體生長迅速,較早即發生肝、淋巴結、肺、腦等處的轉移,且轉移癌同樣具有原發腫瘤的功能特征。
5.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約90%發生于腎上腺髓質,是腎上腺髓質中最常見的腫瘤,多數為單側發病,雙側發生者占少數,多見于兒童和家族性患者。多數為良性,少數為惡性。臨床表現:高血壓、頭疼、心悸(心律失常)、出汗等。
不是所有的腎上腺結節都需要手術治療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體檢時加入了CT檢查項目,腎上腺結節被查出異常的人越來越多。但不是所有的腎上腺結節都需要干預或者手術治療。
魏晉主任提示說,在檢查出腎上腺結節以后,應該注意看有沒有相應的癥狀,通常來說,對于直徑小于1厘米的腎上腺結節,如果排除惡性可能,無內分泌功能,可以選擇保守觀察治療。大多數腎上腺瘤屬于良性和無分泌功能的腫瘤。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是惡性腫瘤,直徑超過4厘米的腎上腺腫瘤惡性的可能性大。
“在體檢中檢查出腎上腺結節以后,應該到醫院泌尿外科科室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病情,聽取專科醫師的意見,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魏晉主任說。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