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腫瘤頻道:前段時間,徐州市腫瘤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蔣篤均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37歲的男子被確診為結腸癌!
“我們在給患者進行腸鏡檢查時發現,腸鏡進到橫結腸的時候,整個腸腔就剩下一條縫隙,腸管四周粘膜明顯腫脹,腸鏡完全過不去。我們嘗試用透明帽把腸腔擠開、進深一點看看病灶真面目,幾經嘗試還是無法進鏡。經過好幾分鐘的努力,終于擠了進去。這時候,再看這個環周性占位病變,整一圈不規則隆起,表面潰爛,已經基本可以判斷是惡性腫瘤,也就是腸癌!病理結果確診為腸癌。”蔣篤均介紹道。

結直腸癌家族史
之所以說他是 “特殊的” 患者,是因為9年前市腫瘤醫院胃腸外科其父親做過手術;6年前又為其弟弟做的手術。
近一個月以來患者經常便血,而且大便中還有膿樣附著物。想起當年自己的父親和弟弟都是這樣的癥狀,他高度懷疑自己得了和父親、兄弟一樣的病,所以立即找蔣篤均求救。
惡性腫瘤的家族聚集現象,既有遺傳因素、又有傳染因素、還有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蔣篤均說,這位患者是典型的遺傳性結腸癌。有結腸癌家族遺傳病史的人,結腸癌發病風險非常高!
用通俗語言解釋就是:如果一個人的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結直腸癌,那么他發生結直腸癌、結直腸腺瘤的概率會變大;每10名結直腸癌患者中,大約會發現2名患者的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除了一級親屬,二、三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的人群,其發病風險也高于普通人群。
《中國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處理策略專家共識》(2022)指出:與普通人群相比,一級親屬患有結直腸癌的人群發病風險更高,大約2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直系親屬中有陽性家族史。結直腸腺瘤的發病風險在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中也顯著升高。
結腸癌的報警癥狀通常都有哪些?
早期大腸癌常無癥狀,隨著癌腫的增大與并發癥的發生才出現癥狀。據國內資料,大腸癌患者首診主訴癥狀以便血最多(占48.6%),尤其是結腸癌患者,其次為腹痛(占21.8%),尤以結腸癌患者為多。
便血:是結腸癌最早和最常見的表現。輕者表現為偶爾有少量出血,須經過實驗室測試才知道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現有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鮮血便,常被誤診為痢疾或痔瘡出血。
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當大腸癌合并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由于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和痙攣,可出現明顯腹部絞痛。有些病人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即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著有排氣,然后疼痛突然消失。
排便習慣改變:多為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說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本來大便是軟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樣,而且里邊似乎有有血或是膿,多提醒腸道里面可能出現了問題,應該到醫院進行檢查。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環境變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發生便秘腹瀉等腸功能紊亂,且正規治療兩周以上仍無效時,應當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征兆。
貧血:男性病人,尤其是無其他原因的失血,亦無腸寄生蟲病的人,如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應想到有胃或大腸癌的可能性。
“但是,大約一半的結腸癌患者并沒有報警癥狀。對于早期結腸癌,無癥狀患者的比率更高。因此,結腸鏡檢查是篩查結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金標準。”蔣篤均提醒。
早期篩查才是關鍵!
遺傳性結腸癌患者,早期篩查是關鍵。遺傳性結腸癌患者通常沒有癥狀,也不知道自己患有結腸息肉,他們通常會在早期(通常在40至50歲前)發展為結腸癌。因此,為了預防結腸癌,這些患者必須盡早開始結腸篩查。
蔣篤均稱:我國結腸腫瘤篩查目標人群為大于50歲人群。50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無論是否有癥狀、無論是否有危險因素,都應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建議40歲以上有條件的人群開始結腸鏡檢查。但是目前針對一般人群的篩查建議,諸如糞便隱血檢測、乙狀結腸鏡檢查以及從40~50歲開始的結腸鏡檢查,對于大多數遺傳性結腸癌患者是遠遠不夠的。
幾乎所有的消化道腫瘤,都存在家族聚集性,一旦直系親屬被確診,一定要高度重視,立即做相關篩查!
“當家族中有人確診結腸癌、腺瘤性息肉,其直系親屬要立即進行腸鏡檢查。不要等到有癥狀出現再去檢查,要提前進行篩查。”蔣篤均說,“比如家族中有人確診結腸癌,那么直系親屬要從病人確診的年齡減去10-15歲,開始腸鏡等相關檢查。比如患者的父親是50歲確診腸癌的,那么患者需要至少在40歲前做腸鏡檢查。最好能在35歲之前做腸鏡檢查。原則上,篩查的時間越早越好。”

蔣篤均特別提醒:
腸鏡檢查是預防腸癌最有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為腸鏡檢查可以很直觀地觀察整個大腸,發現息肉,就可以予以切除以絕后患。即便發現了早癌,也可以內鏡下切除,和切掉個息肉沒有太大區別。所以,腸鏡檢查,既能夠預防、又能夠治療,一石二鳥。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