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仁慈醫院/創傷頻道:冬春之交的徐州,冷暖空氣的“較量”向來是白熱化的,短裙和秋褲齊飛,狂風暴雨也是說來就來。
3月4日,徐州在春雷和大雨中迎來了3月的第一個周日。而這一切并沒有擋住泉醫生集團特聘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足踝專業組組長徐海林教授親臨徐州仁慈醫院坐診的腳步。眾多的足踝患者也是慕名而來,與仁慈醫院足踝專家共同演繹了一場“雨中情”。

人之有足,猶如草木有根、樓房有基一樣。腳是人體的根基,尤其在站立、行走、跑步、跳躍時,腳的作用十分突出。然而,人們對它們的關注卻遠遠不夠。腳崴了——歇兩天;腳疼了——忍忍就好;拇趾外翻——換雙鞋;扁平足——天生的吧……種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足病在發病初期未得到矯形控制而愈發嚴重。

這一點,對于26歲的小伙張慶揚(化名)來說感同身受。年富力強的他平時爬高上低不在話下,可去年10月的一天他卻沒有那么幸運,當他從2米高的平臺跳下后,左腳踝處一陣鉆心的酸疼,起初他并沒有當回事,心想用熱毛巾敷一敷就沒事了,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熱敷非但沒起到什么效果,腳踝處的傷痛卻越來越重,直至讓他下不了地。無奈之下,他只好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為韌帶損傷,給予了相關的治療,但是眼看5個月過去了,張慶揚的腳傷一直遷延不愈。得知足踝專家在家門口坐診,他一大早冒雨過來就診。經過閱片和查體,徐教授指出,他左腳腳踝處的韌帶已經從損傷發展為完全撕裂,必須通過關節鏡手術,恢復韌帶張力才能解決問題。
無獨有偶,在前來徐州仁慈醫院就診的眾多患者中,除卻先天畸形外,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都是因為平時沒能及時重視足部的小傷小痛從而衍生出了很多棘手的大問題。

徐海林教授說,人的腳有26塊骨頭和56個關節,結構相當復雜,而且承擔著人體所有的負重,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關注健康應該從足部做起。從他長期從事足踝疾病治療的經驗來看,足踝損傷往往看似創傷并不嚴重,而實際卻是傷不起的病,一旦發生就會嚴重降低運動能力,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足踝疾病多是由足踝部位的外傷、先天性疾病或后天損傷而引起的,主要包括踝關節骨折、腳踝扭傷,拇外翻、足跟痛、扁平足、高弓足及創傷性關節炎等,這些疾病通常容易被忽視,尤其是最常見的踝關節扭傷,盡管疼痛不厲害,但后果卻比較嚴重,常常會導致韌帶損傷、關節不穩,關節表面的軟骨被反復磨損,引發創傷性關節炎等病癥,甚至產生關節的畸形。
對于生活中大家在扭傷踝關節后,習慣熱敷、按摩的做法,徐海林教授認為這是一種雪上加霜的做法,會加重韌帶的損害。正確的做法應立即停止行走、活動等,最好能夠將腳步抬高,以減少腫脹和疼痛。24小時內禁止熱敷,可用毛巾包裹冰塊進行冷敷,也可用冷水沖洗腳踝部。徐教授強調,足踝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要等到病變嚴重才引起重視。面對足踝疾病,要重在預防,日常運動和鍛煉時不可以任性,而發生損傷后的治療和康復更加不能隨意。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