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不斷被檢驗醫學領域吸收應用,使檢驗醫學的發展超乎預料,高度自動化、高度信息化,高速度和高通量成為檢驗醫學工作的現代化特征,檢驗醫學的現代化使檢驗項目越來越多,檢測準確度和精確度也不斷提高。
徐州市中醫院檢驗科主任陳立俠介紹,在醫療行為過程中,醫生通過體檢結果及檢驗結果的變化趨勢,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需要憑借全面的檢驗結果作為依據,診斷疾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生要通過檢驗結果的變化來觀察治療效果、調整藥物劑量和種類;在疾病康復過程中,要定期進行化驗,監測是否復發、是否繼續用藥,一切醫療活動,離不開檢驗的協助。
然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高科技含量的檢驗項目不斷被開發,可供患者及醫生選擇檢驗項目越來越多,這也給病人和健康體檢者帶來困惑:哪些項目該檢查?哪些項目最重要?這些檢驗項目有什么意義?這是每位來醫院就診的患者想了解的。 當有些患者拿到自己的檢驗報告單,發現檢驗結果出現“上、下”箭頭時,會非常恐慌,以為自己的一定是生病了,急于想知道自己得了啥病?病情如何?預后怎樣?實際上可能是虛驚一場;也有些患者看到自己的檢驗報告各項指標都沒有超出正常范圍,以為一切皆好,萬事大吉了,可有時候檢驗結果雖然在正常范圍,卻不能完全排除身體潛在疾病的可能,如檢查指標處于“臨界值”的“準病人”,雖然不一定需要服藥治療,但也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飲食結構、適量增加運動量。再次復檢時,要特別留意這些曾處于“臨界值”的項目,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飲食、運動調整仍無法緩解,應立即就醫。
徐州市中醫院檢驗科主任陳立俠表示,拿到自己的檢驗報告,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字和代號,不能著急,要對照檢驗報告單上的正常參考范圍,正確理解報告單內出現的臨界值及異常結果。但在判讀檢驗結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 要注意正常參考值范圍
一般而言,化驗結果如果在正常參考范圍以內,可視作“正常”, 高于或低于這個范圍,視作“異常”。但目前參考值范圍的設定通常是以95%正常人群平均測定值來確定的,還有5%的正常人不在此范圍之內,或高于上限或低于下線(但與上限、下限相差不會太大)。所以,出現偏低或偏高的現象,不一定有病。另外正常參考值范圍也會因性別、年齡、檢驗方法、檢測系統不同而有差異,因此去不同醫院就診,一定要了解該醫院的正常參考值范圍,再判斷是否正常。
2. 注意不同人群不同生理狀態下檢驗結果的變化
測定結果“異常”是否一定有病呢?不一定,一般來說,檢驗結果異常,臨床上一定要結合病人的體征及其他結果綜合判斷,就拿甲胎蛋白(AFP)來說,此項目是最常規的腫瘤篩查項目,如果成人AFP明顯增高則可能是原發性肝癌,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也有增高,而妊娠婦女AFP增高,則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再比如,高原地區紅細胞數量及血紅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平原地區,在平原地區屬正常范圍而在高原地區出現同樣的結果可則能是貧血患者。因此,當發現檢驗報告某些指標出現異常時,應該先請專科醫生幫忙解讀,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自己的情況做客觀的判斷。
3. 多項檢驗結果要綜合分析
作化驗檢查很少有作一項的,檢驗科會根據檢驗項目臨床意義的不同做相應檢驗組合(如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分析等等),以便從不同角度來反映患者情況的。例如一個懷疑得肝病的患者,如果谷丙轉氨酶(ALT或GPT)升高,說明肝細胞有損傷,但造成肝損傷的原因很多,往往要作肝炎血清標志物(俗稱“兩對半”, “三對” “三對半” “四對”)的檢測,以確定肝炎的類型。又如一個貧血患者,不僅要檢查血常規,判斷貧血的嚴重程度,還要檢查外周血細胞形態、網織紅細胞計數、骨髓細胞學檢查等,用以判斷屬于何種貧血及造血功能。疾病診斷明確了(也就是說找到病根了),正確的治療方案也就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