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近幾年來,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很多人在發生腹瀉時都選擇自行治療。這樣做的確很方便,又可以節約診療費用,但與此同時也潛伏著一些隱患。因為,腹瀉的病因不同,治療的方法也應不同。如果患者不具備相應的醫療知識,盲目地進行治療,就很可能走進治療腹瀉的誤區,從而危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徐州中醫院消化內兒科主任中醫師王勝英解釋,腹瀉是指糞便稀薄及大便次數增加,是胃腸道常見的癥狀。正常人大便每日1~2次或兩天一次,每日大便量約150克,當大便次數超過每日2次,量大于每日200克,且水分超過糞便總量的85%時,即是腹瀉。腹瀉可伴有大便緊迫感及腹部、肛周不適等癥狀。腹瀉病史短于3周者為急性腹瀉,超過3周者為慢性腹瀉。慢性腹瀉的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除了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有炎癥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缺血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癥等腸道非感染性炎癥。腫瘤、小腸吸收不良或一些藥物也會導致慢性腹瀉。
因此,腹瀉須針對不同病因慎用藥。下面幾種錯誤的用藥應引起注意。
一、一腹瀉就用止瀉藥:殊不知,許多腸道傳染病在發病初期都有程度不同的腹瀉,而這種腹瀉的排泄物能將患者體內的致病菌與細菌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從而減少對人體的毒害作用。如果一腹瀉就用止瀉藥,就起不到這個作用。倘若腹瀉次數頻繁,持續時間過長,出現了脫水癥狀,則應該在應用抗生素和糾正脫水的前提下,酌情使用止瀉藥。
二、濫用抗生素:抗生素不僅可以殺滅病原微生物,也會影響人體中的有益菌群。若為急性腹瀉,過度使用抗生素則有可能使急性腹瀉轉為慢性腹瀉,而治療慢性腹瀉難度更大。有些腹瀉是由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抗生素對這類腹瀉毫無效果。再說,一般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說1周左右就能自愈,為了避免出現耐藥性,輕度腹瀉不必使用抗生素。病情嚴重必須用藥時,也要謹慎。
三、隨便使用抗生素:腸道傳染病多由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引起,故在使用抗生素前,宜先做大便細菌培養,明確致病菌的種類,再選用對細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四、擅自使用止痛劑:有些腹瀉患者在腹痛時,慣用解痙劑如阿托品、顛茄片等止痛劑。其實使用這類藥物非常不安全,甚至掩蓋病情,耽誤治療,尤其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可促進青光眼進一步惡化。因此,對因腹瀉、腹痛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止痛劑。
五、急于更換藥物:有些腸道傳染病患者使用某種藥1~2天后,不見好轉,就急于更換藥物。要知道,任何藥物治病都需要有一個療程,腹瀉也不例外。一般來說,使用某種藥物醫治腹瀉,至少3~5天可見效,隨便換藥會延誤病情。
六、稍有好轉就停藥:不少腸道傳染病患者常以癥狀作為服藥的依據,腹瀉重時多服藥,腹瀉輕時少服藥,稍有好轉就停服。這樣,很容易造成病根不除而復發,嚴重時可轉為慢性腹瀉,給治療帶來很多困難。王勝英主任提醒正確的服藥方法是:癥狀全部消失后,仍需繼續用藥2~3天,有條件的應做大便細菌培養,待轉為陰性后方可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