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就醫信息:?《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從立春開始,陰氣逐漸下降,陽氣逐漸上升,人們能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氣溫趨于上升,早晚溫差變大。“一冷一暖”之間,對于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是個考驗,尤其是突然變冷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復發或加重。
中醫養生是最積極的預防疾病的方法。春季養生重要的是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在此季節以養肝和調理脾胃為重點。
飲食調理

中醫學有“五味入五臟”“五色入五臟”之說,春季屬木入肝,肝喜酸,酸助肝,會使肝氣更旺,所以要少吃酸味的食物,并通過辛甘之味益肺健脾。青色入肝,綠色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及膳食纖維,適宜養肝。清淡的食物能夠保陰潛陽、清肝降火,能起到護肝健脾的作用,宜少食羊肉、海鮮等發物,適量食魚肉、鴨肉等,通過飲食清理內熱,同時適當多飲水。
有的老年人常感口干,喝了很多水還不解渴,并不是體內缺水,而是口腔唾液腺退化萎縮的緣故,此時可口含水,徐徐咽下,或把蘿卜、梨、藕切成片,含在嘴里,達到滋陰清熱的作用。
情志養生
中醫學認為肝臟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被喻為“將軍之官”。春季萬物生發之時,人的情志處于開放狀態,情緒容易波動,尤其是老年人,發怒易出現眩暈、中風等。肝的生理特點為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條達,此時調暢情志,適度宣泄,有益于肝氣的疏泄和氣血的調暢。針刺或指尖點按百會、三陰交、睛明、足三里等穴位,能疏肝理氣,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艾灸中脘、神闕、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起居有度
中醫認為“人臥血歸于肝”,肝火旺的人,應避免熬夜,按時睡覺,保證充足睡眠,以養肝血。提倡“春捂”,尤其是老人及患有心肺慢性病的患者,在氣溫回升并穩定在15℃之前,都不能隨意減衣。“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尤其是早晚更應注意衣著、居室保暖,避免風邪寒邪入侵人體,導致經脈阻塞不通??蛇m當增加運動,如打太極拳、爬山、游泳和散步,多做伸動肢體的活動,有益于陽氣升發,氣機疏泄。
“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年的健康從這個春季開始。
養生顧問

侯佳頎
副主任中醫師
浙江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碩士
徐州市老年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老年醫學科臨床工作10余年,擅長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各類痛癥;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老年性疾病。
聯系電話:15262021900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