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就醫故事)70多歲的李大娘得糖尿病已近10年了,雖然一直使用藥物控制血糖,但畢竟患病時間長了,一些并發癥也找上門來。春節期間,李大娘的雙腳開始出現麻木、疼痛的感覺,雖然是大冷的天,卻總覺得雙腳火燒火燎的,總想弄點涼水冰一冰,夜間睡覺時還會出現像電擊一樣疼痛,嚴重影響了睡眠。
李大娘的女兒懂得一些醫學常識,聽說李大娘的這些癥狀,知道這是糖尿病引起的并發癥,立即帶李大娘來到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找到陳軍主任。通過檢查,陳主任告訴李大娘,她這是糖尿病的并發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可以通過中醫藥進行治療。
李大娘治療期間,陳主任在采用西藥嚴格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配合中藥“芍藥湯”內服,外用中醫院自制足浴液浸泡外治,很快,李大娘的癥狀得以緩解。
專家詳解
陳主任介紹,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并發癥的致死、致殘率卻非常高。研究顯示,糖尿病發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會發生一種并發癥。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成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高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在神經系統發生的多種病變的總稱,是糖尿病三大并發癥之一,比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發病率高,癥狀出現早。
陳主任介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臨床表現有皮膚呈對稱性麻木或疼痛,下肢明顯,夜間尤甚,有蟲爬感或襪套樣感覺,或燒灼樣疼痛、針刺樣疼痛、電擊樣疼痛、感覺遲鈍等;或者肌膚粗糙,或有皮膚瘙癢,或有皮膚深淺感覺減退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現代醫學并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主要有以下兩種主要因素:一是因糖代謝障礙引起的高糖毒性對神經細胞的損害,導致神經脫髓鞘改變。二是高血糖對微血管損害導致神經缺血缺氧,從而導致神經壞死。
中藥內服外用,治療效果顯著
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后,西醫的治療以控制血糖為主,輔以神經營養制劑,但對周圍神經損害引起的麻木、疼痛、燒灼、冰冷等感覺癥狀效果并不明顯。市中醫院內分泌科通過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驗證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以“麻”、“痛”、“癢”、“熱”、“冷”等異常感覺為主,下肢損害多見,嚴重者夜不能寐,痛苦異常。依照常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方法治療,效果并不明顯,而且療程長、見效慢、花費多。
陳主任說:“我們總結了數百例患者臨床治療經驗,提出以‘中醫藥為主,中西醫結合,標本兼治,治標為先,內外兼顧’為治療原則,在用西藥嚴格控制血糖的基礎上,研制中藥‘芍藥湯’內服。另外針對神經病變或‘寒’或‘熱’的不同表現,辯證分為寒凝型和瘀熱型兩型,分別研制足浴一號、足浴二號分型浸泡外治,取得顯著臨床效果。”
陳主任介紹,中醫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歸屬“麻木”、“脈痹”、“萎證”范疇。目前多數醫家認為該病中醫發病機理是消渴日久,津傷氣耗,氣陰兩虛,久病入絡,瘀血阻滯,筋脈失于濡養。內服中藥“芍藥湯”以東漢醫圣張仲景《金貴要略》中芍藥甘草湯為主藥,配以當歸、牛膝、桑枝、地龍等藥物,功能養血脈、通經絡、止疼痛、除麻木,標本兼治,顯著改善“麻”、“痛”、“癢”、“熱”、“冷”等臨床癥狀。
采訪專家
有近20年豐富的專業臨床經驗,擅長各型糖尿病,各種甲狀腺疾病、痛風等代謝性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對糖尿病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胃腸病變、糖尿病足等有獨到的研究和豐富的治療經驗;還擅長調治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痤瘡、黃褐斑、自汗、盜汗等內科雜病。對各型腎炎、腎病綜合征、各種復雜性尿路感染、腎功能衰竭、乳糜尿等疑難病治療,有獨到的心得和療效。研制有消渴降糖膠囊,消癭解毒丸,消癭散結丸,愈腎丸,滋腎保元丸,養肝明目丸,足浴1號,足浴2號,凈膚玉榮飲等10余種經驗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