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在中國古代是作為肛腸疾病的總稱,與峙同義,《醫學綱目》說:“如大澤之中有小山突出為峙;在人九竅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獨生于肛邊”。但目前痔多是指發生于肛門局部痔核。
《黃帝內經》中,指出了誘發痔核的原因,如說:“因而絕食,筋脈橫解,腸辟為痔”。《莊子.御寇篇》載有:“秦王有病如醫,破痛潰座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這是中醫治療痔核的最早文獻。
漢代《神農本草經》對后陽病(即肛門病)的中藥治療作出了貢獻,該書記載的365種中藥中,有幾十味治療后陽病。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用土瓜根或大豬膽汗和少許醋灌腸道中以通便,發明了灌腸術。《金匱要略》中載有痔核的內治法的理論依據。他還在《傷寒雜病論》中對痔等肛腸病,確立了辯證施治,立方用藥的原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我國最早使用結扎療法治療痔核的記載。
晉代名著《針灸甲乙經》中,首次介紹了針灸治療痔核。隋代的《諸病源候論》,不僅總結了隋代以前對痔的認識,還提出了痔的分類,各有癥候,為鑒別診斷提供了依據。
唐代孫思邈提出“久瀉久痢”是引起痔核的因 ,同時還強調早期治療,成為臟器療法的創始人,發明了臟連刃。王燾在《外臺秘要》中按痔核所在部位不同,將痔分為內痔與外痔,至今沿用,他還創用了局部熨法。
宋代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首創了枯釘療法。《魏氏家藏方》進一步詳載了枯痔療法的具體方法和過程。可見枯痔法始于宋代。
金元時代,金元四大醫家又相繼創用了一些治療痔核的療法。劉 提出“三焦當此火斷”之痔瘺論;張從政提出了治濕和通利腸胃治療痔核;李東垣主張瀉火、和血、潤燥、疏風、止痛的原則,治療肛腸病;朱丹溪則認為“痔瘡專以涼血為主”。極大豐富了痔核的內治法。
明清時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更加豐富了對痔核病因、病機的認識,他還應用“三品一條槍”(枯痔釘類藥物)治療痔核。《外科大成》對“鎖肛痔”、“鉤腸痔”的臨床描述,與現代醫學的直腸癌及肛裂極為相似。
新中國成立后,在繼承祖國醫學的基礎上,在中西醫結合方針的指引下,發展了一些傳統治療方法,把對痔核的治療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中對外痔切除、內痔結扎的手術方法已成為痔核治療的最基本療法。同時,中藥的熏洗劑、膏劑及栓劑成為最基本的保守用藥。
總之,中醫在治療肛腸病,尤其是痔的治療上,有其獨特的優勢,為廣大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了貢獻。
咨詢電話,85707122,839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