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專家訪談:“你這甲狀腺結節,我給你開些中藥顆粒,5、6個月就能縮小。”11月16日,周一,在徐州市中醫院名醫堂吳建華專家門診,吳建華對慕名來問診的一位中年婦女說。“你看我這體檢報告,甲狀腺結節1.5厘米。”“你在哪體檢的?”“一家民營機構。”“體檢結論相互矛盾,你還需要再做一個頸部彩超不?你多大了?月經正常不?”“45歲,好長時間不來月經了。”“這不應該了。”望聞問切四診之后,吳建華給那位女士開了中醫處方。“需要我自己煎不?”“不用,直接用開水沖著喝。”
“甲狀腺結節,中醫屬于‘癭病’,主要由情志內傷及飲食不調所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發病與肝、脾密切相關。在治療上,以理氣化痰、活血化瘀、消癭散結為主,通過中藥調理、貼敷治療可使甲狀腺結節縮小。”吳建華說,“治外必本諸于內”,中醫外科辨病與辯證有機結合,內外并重,標本兼顧,不僅著眼于治療疾病,更關注人的機體本身,“中西醫‘雙劍合璧’,內外兼攻蕩頑疾!”
最早的開顱手術距今約5000多年
“扶正祛邪”,中醫外科手術曾領先于西方國家
1982年,吳建華以優異成績從銅山侯集中學考入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建于1954年,是全國建校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被譽為中國“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學校‘國醫大師’等名家云集,在那里接受了5年嚴格的專業理論、專業技術訓練。1987年畢業時,我的專業成績基本都在95分左右,是比較優秀的,聽從組織分配,回到家鄉,在徐州市中醫院工作至今。”吳建華說。
33年來,吳建華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外科工作,診療范圍包括胃腸、肝膽、甲狀腺、乳腺、周圍血管、瘡瘍、腫瘤、骨關節、各科疑難雜癥等,每年診治病人6000余例,其中住院患者700余例。善于中西醫結合施法,無論手術治療,還是中醫藥保守治療,均有較好療效,治愈好轉率達95%以上,中醫藥參與率達100%。
吳建華說,中醫外科手術歷史悠久,古代中醫早已熟練開展常見手術,并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01年,考古人員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人骨標本中,意外發現一個頭骨頂部靠后的位置,有個直徑約30毫米近圓形的缺口。專家認定該近圓形缺損應系人工開顱手術所致。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實例,距今約5000多年。《黃帝內經》最早記載了脫疽(周圍動脈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手術治療,“發于足趾,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急斬之”。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曾用藥酒進行全身麻醉后開展開胸探心術,而西方國家直到十九世紀后才進行腹腔手術。《三國志·華佗傳》記載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后,醫者進行死骨剔出術和剖腹術。而歐洲初期是用棒擊休克后手術或放血休克后手術,用藥物麻醉晚我國1000多年。明清時期的氣管、食管縫合術是世界上該種術式的最早記錄,“切開腹壁……有形如蜈蚣昂頭出,急以刀鉗去之”,對闌尾切除手術的描述,可謂惟妙惟肖。
“中醫外科治療方法分內治和外治兩大類。內治法與內科類似,依據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按照瘡瘍初起、成膿、潰后三個發展階段,或消、或托、或補,辯證用藥,有的放矢。外治方法有藥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藥物療法將藥物制成劑型(膏藥、油膏等)施于患處,藥力直達病所。手術療法有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挑治法、掛線法等。其他療法有引流法、針灸法、熏法、熱烘療法、冷凍療法等。大部分外科疾病外治與內治并重,相輔相成,以增療效。”吳建華說,外科手術是中醫“扶正祛邪”的一種手段,“祛邪以救本,祛腐不傷新,祛邪不傷正”。“《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臟腑功能正常,外邪難以入侵,就不會發生疾病。正邪相爭,邪強必傷正,只有邪去方可安正,采用局部手術去除對人體有害的組織、病灶,才能保持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手術去除病灶,減少損害,是‘祛邪’;清創縫合停止氣血外泄,衛外固本,回陽救逆,是‘扶正’”。
辨病與辨證有機結合
“治病必求其證”,因人制宜,強調個體化治療
中醫臨床診治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施治。在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吳建華謹遵“瘡發于外,首辨陰陽”“謹守病機,治病求本”“辨病與證,有機結合”的中醫學術思想。“外科疾病首先要詳審陰陽。陽證多由火毒蘊結,毒淺而來勢暴急;陰證多為陽虛痰凝瘀阻,病位深而來勢緩慢。臨床診治既要分清陰陽之常,又要辨明陰陽之變。外科病癥雖然復雜多變,但只要陰陽辨明,就能對癥下藥、對癥施治。”吳建華解釋說,《黃帝內經》指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陽癥患者表現為精神亢奮,多動不安,狂躁易怒,或面色紅熱,苔黃厚膩,脈數有力,大便干燥,身體內部呈現“內熱”狀態,痰熱并存,以熱為主。陰癥患者表現為少言懶語、少動多臥、肢體僵直、體力倦怠、或悲傷抑郁,呈現氣血兩虧的“內虛”或“陰虛內熱”狀態,痰濕并存,以濕為主。
“中醫治病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臨證時要多思善變,具體病情,具體分析,謹守病機,即使病證相仿也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吳建華說,辨病是辨識具體的疾病。而辨證是運用中醫方法和望聞問切四診收集與疾病有關的臨床資料,然后依據六經辯證、三焦辯證、衛氣營血辯證、方證辨證等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對病因、病位、病變機理、功能狀態及演變趨勢作出綜合判定。“治病必求其證”。如果說辨病是“劃定范圍”,那么,辯證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辨證,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抓住病情動態變化中的相對靜止,從根本上指導臨床施治。“中醫外科疾病診治特點是先辨病、后辨證,辨病與辨證有機結合,才能針對病情的進展情況,靈活有度,達到個體化治療的目的。”
辨證考驗的是中醫醫生的真本事。業內專家認為陰陽辯證、部位辨證、經絡辨證、局部辨證的準確是對癥治療的基礎。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臨床特點。但同一疾病在發病的不同階段,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其臨床癥狀迥異,治法也就不相同,因而需要在辨病的基礎上進一步辨證。
在臨床中,吳建華擅長運用經典理論、經典方劑治療各種疑難雜癥,中西醫結合施法,無論手術治療,還是中醫藥保守治療,均有較好療效。“中醫外科強調手術的個體差異性,以人為本,既強調手術的必要性,也防止過分夸大手術效果,可做可不做的手術堅決不做,可做小的手術,堅決不做大,不僅治人的病,更治患病的人。因人制宜,不是‘為了手術而手術’,治療方案更具人性化、個性化。”
內外并重,標本兼顧
“治外必本諸于內”,內外兼攻祛除痼疾
多年來,吳建華針對中醫外科脫疽病、粉刺乳癰、晚期癌癥中醫藥治療等優勢病、疑難病開展臨床研究,積累獨特經驗,形成了“內外并重,標本兼顧”“重視二天,顧護脾胃”“久病入絡,蟲藥搜剔”“重視痰瘀,論治頑疾”“補氣活血,加速術后康復”等中醫特色診療思想和經驗。吳建華說,“治外必本諸于內”,外治在表而作用于內,治在皮膜、腠理而內通臟腑,治在局部而調節整體。外科疾病必須內外并治,標本兼顧。中醫外科醫生既要精通內治之法理,又要擅于外治之法,除嫻熟運用傳統中醫外治法外,也要精于現代手術,緊跟精準、微創外科新潮流。
吳建華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救治了許多外科急危重癥、疑難病癥患者。他采用通脈湯、降脂消斑通脈膏內服配合通脈穴貼膏穴位貼敷的治療方法,治療脫疽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脫疽病,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節壞死脫落、黑腐潰爛、瘡口經久不愈為主要表現的脈管疾病,相當于西醫學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糖尿病足”就是脫疽病的一種。
安徽汪先生雙下肢酸痛麻木兩年,就診多家醫院均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多種方法治療均無效,慕名找到徐州市中醫院中醫外科就診。吳建華主任通過趺陽脈號脈結合彩超、血管造影,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予以通脈湯內服,配合特制中藥穴貼治療,經半個月治療癥狀有所緩解,兩個月后痊愈。
71歲的徐州人張先生,雙下肢發涼、麻木、疼痛、間隙性跛行5個多月,有高血壓病史15年,高脂血癥12年,腔隙性腦梗塞病史3年。彩超顯示:雙下肢動脈硬化狹窄,部分中斷,并多發斑塊,雙側足背動脈血流減少。本著“補氣振元、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滌斑通脈”治療原則,吳建華以生黃芪、靈芝、紅景天、鹿角膠等開出降脂消斑通脈膏方,每日2次口服,連續治療6月后,張先生雙下肢麻木、冷痛、頭暈等癥消失,行走2000米無不適。
“降脂消斑通脈膏全方攻補兼施,具有調降血脂、降低血粘、消除斑塊、軟化血管、抗炎等綜合作用。”吳建華說,脫疽多因正氣虛弱,寒濕之邪侵襲,瘀阻脈絡,氣血不暢、痹阻不通所致,是中老年人發病率很高的疾病。徐州市中醫院中醫外科研制的通脈湯、通脈穴貼膏內外結合,對早、中期動脈硬化患者療效顯著,服用一個療程(一個月),很多患者的血管疏通,下肢酸痛、發涼、麻木、功能障礙等癥狀得到緩解。連續治療3個月,多數患者動脈硬化斑塊消失或縮小,下肢功能恢復。
外科手術是一把雙刃劍
“邪去更扶正”,中醫治療疑難雜癥療效獨特
中醫治療疑難雜癥具有獨特的療效,在治療慢性病方面,中醫藥的優勢更加突出。這也給群眾留下了“慢郎中”的誤解。其實,中醫治療急病,也可以立竿見影,藥到病除。吳建華手術技藝精湛,每年完成三、四級手術200余例,擅長常規或腔鏡下結直腸癌、胃癌根治術、甲狀腺癌根治手術等,每年處置內陷證、急腹癥、復合性創傷、甲亢危象等外科急危重癥100余例,成功率98%。
86的朱老先生,腹脹伴肛門停止排便排氣20多天,在河南永城市醫院住院治療10多天,予以禁食、胃腸減壓、灌腸等治療無效,插著胃腸減壓管轉到徐州市中醫院。“診斷結果為腸梗阻,中醫叫腸結,辯證屬脾腎陽虛、陰寒內生、郁結陽明、腑氣不通。進行TPN(全胃腸外營養)、調節水電平衡治療的同時,予四君子湯和大黃附子細辛湯主方加減治療,藥用黨參、白術、干姜、茯苓等,服藥一劑,排出少許稀便,腹脹減輕;服藥兩劑解大量稀便,腹脹解除,拔除胃管,進食流質;再服3劑,精神振奮,氣液平盡消,治愈出院。”吳建華說,腸結有虛、實之分,朱老先生年事已高,五臟虛損,加之盛夏貪食生冷,陽氣傷亡,形成脾腎陽虛,寒結陽明,腑氣不通,屬真虛假實、陽虛寒凝,因此治療必須溫旭脾腎陽氣,方能寒散腑通。”
吳建華帶領的中醫外科團隊是江蘇省重點中醫臨床專科,以中西醫結合為基礎,以中醫診療為特色,熟練開展各類惡性腫瘤的微創手術,在精準醫療、加速康復醫療、新技術應用方面在徐州處于領先地位。
“中西醫結合,雙劍合璧。無論是小手術還是腫瘤根治術,在中醫看來都是治標,往往不能消除病人的致病、致癌原因。外科手術是一把雙刃劍,切除壞死組織,也給正常組織、氣血帶來損傷,術后常見氣虛血瘀證,要采用補氣活血治療,加速術后康復。”吳建華說,比如腦梗死,就與患者的腸胃疾病有重大關系。用中西醫結合思維將腦梗分為痰熱型、痰濕型、氣虛型和陰虛型四種類型,對癥用清熱解毒、化痰通腑中藥湯劑配合治療,就能取得標本兼治的療效。“‘無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手術只是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治療手段,圍手術期治療是中醫治病的本義,也最能體現中醫外科的特色。”
圍手術期包括術前、術中及術后全過程,術前通過中醫調節讓患者以最好狀態迎接手術,“邪去更扶正”,術后“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應用中藥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減少并發癥。“圍手術期的中藥應用,平衡人體氣血陰陽,調和五臟六腑,減少了患者對化學合成藥物的依賴,降低抗生素等西藥的使用,減少患者的住院、治療費用。這一點在各種惡性腫瘤的術后中醫藥調理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吳建華說。
專家名片
吳建華
徐州市中醫院中醫外科學科帶頭人,主任中醫師、教授,江蘇省名中醫,
1987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擅長普外科三、四級常規及腹腔鏡手術,創新運用經典理論、經典方劑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先后研制消痛散結片、活血消腫膏、通脈湯等中藥制劑10余種,發表論文60余篇,主編醫學專著4部,出版個人醫學專著1部。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徐州醫院中醫外科教研室主任、國家中醫住培基地中醫外科教學主任、中華中醫藥學外科分會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常務委員、長三角脈管病聯盟首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徐州市中醫學會中醫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