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生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的五大誤區,很多市民在使用抗生素的時候,經常頻繁換藥,一旦見效馬上就停藥,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藥,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會因為殘余的細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復。市民在使用抗生素的時候一定要避免下面五個誤區。
誤區一:頻繁換藥。
抗生素發揮功效的前提是,藥物在血液里的濃度,即血藥濃度達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不少見,但指望輸液后總能藥到病除也不切實際。如果抗生素療效不明顯,先要考慮用藥時間是否足夠。提早換藥,不光無助于病情的好轉,而且會造成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誤區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藥。
事實上,抗生素不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它只是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有殺滅作用。炎癥局部通常表現為紅、腫、熱、痛,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有時甚至是無菌性炎癥,此時申請打“消炎針”仍然是不科學的要求。
誤區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貴的比便宜的好。
老的抗生素雖然抗菌譜“窄”一些,耐藥比例高一些,但抗生素講究的是“敏感”,如果“藥敏試驗”證明病菌對這種抗生素敏感,即使老藥一樣可以立“新功”。
誤區四:感冒發燒打“點滴”。
醫院的門急診里輸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發燒患者并不少見。其實感冒發燒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發燒,但有發燒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于病毒是沒有效果的,此時濫用抗生素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還可能增加細菌耐藥的風險。
誤區五:一旦見效馬上停藥。
抗生素有其規定的療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藥,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會因為殘余的細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復。
因此,患者在日常使用抗生素治療時應謹記“三不政策”。第一,不主動要求。如因普通感冒就醫,不應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第二,不迷信輸液。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規定的給藥步驟,如果口服抗生素可見療效則無需打針,打針即可痊愈則不必輸液;第三,不自行購買。
抗生素是處方藥,一定要遵醫囑使用。非專業人士沒有這種經驗,無論得病后自行購買抗生素,還是平時用抗生素“充實”家庭藥箱,都會埋下濫用抗生素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