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的性狀主要受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如氣候、土壤、坡向坡度、水分、微生物等)及年齡因素影響。其中環境因素是決定性狀特征的關鍵,遺傳和年齡因素是基礎。藥用植物研究應以經驗鑒別為基礎,采用有效組分、基因鑒別、參考成分鑒別,先進的標準不一定是化學的,能用最基礎的方法鑒定就是最好的。
根及根莖類藥材
根類藥材大多數來源于草本的雙子葉或單子葉植物,少數為蕨類植物。就根部而言,沒有節、節間和葉,一般無芽。雙子葉植物根一般主根明顯,常有分支,通常為圓柱形或長圓錐形,少數根部細長,集生于根莖上,如威靈仙、龍膽等。單子葉植物根多為塊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等。根的表面常有紋理,有的可見皮孔。根類藥材上所附的根莖在外形上多與根有顯著不同,比較容易區別,如人參、桔梗上部的“蘆頭”以及龍膽、藜蘆的根莖部分等。有時根類中藥的上端為根莖,向下逐漸過渡為根,兩者之間在外形上無明顯的分界線,如當歸、防風、常山等。
根莖類藥材的外形常因類型而異,但外表面均與地上莖一樣有節和節間,單子葉植物尤為明顯,節上常有退化的鱗片狀或膜質狀小葉、葉柄基部殘余物或葉痕,有時可見幼芽或芽痕,莖上面或頂端常殘存莖基或莖痕,側面和下面有細長的不定根或根痕。
蕨類植物的根莖常有鱗片或密生棕黃色鱗毛,如狗脊等。
莖木類藥材
木質藤本植物的藤莖和木本植物的莖枝,多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有的扭曲不直,粗細大小不一。表面多為黃棕色,少數具特殊顏色,如槲寄生呈黃綠色,雞血藤呈紅紫色。表面粗糙,可見深淺不一的裂紋及皮孔,并有葉痕及枝痕。質地堅實,斷面纖維性或裂開片狀。平整的橫切面木質部占大部分,具放射狀花紋和年輪,有的導管小孔明顯可見,如青風藤等,有的可見特殊的紋理,如雞血藤和大血藤等。
木類心材形成較早,位于木質部內方,蓄積了較多的次生代謝物質,如樹脂、樹膠、油類等成分,故藥用的多為心材部分,如沉香、降香、蘇木等。木類藥材多數呈不規則的塊狀、厚片狀或長條狀。表面顏色特異,如黃白色的沉香、紫紅色的降香、棕紅色的蘇木,有些木類中藥表面具有棕褐色樹脂狀條紋或斑塊,如沉香等。質地和氣味可幫助鑒別,如多數木類中藥質重,如沉香質重,具香氣;白木香質輕,香氣較淡。
皮類藥材
皮類藥材通常是指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雙子葉植物)的莖干形成層以外部分入藥的藥材,少數為根皮。皮類藥材形態較特殊,在鑒定時要特別注意觀察皮片形態和折斷面的特征,依據這些特征可判斷皮內組織的組成和排列方式。如用抽心法(抽去木質部)制成皮類中藥牡丹皮為管狀,苦楝皮折斷時裂面形成明顯的層片狀。
葉類藥材
鑒別葉類藥材時,往往需要在水中浸潤展開后才能鑒別。要注意到葉的形態、大小、色澤、表面觀、葉脈、葉尖、葉緣、葉基、質地、葉柄的有無、長短,是否帶有細嫩莖枝,以及氣、味等。其中,葉類藥材的顏色,是指大量藥材所呈現的顏色,多為暗綠色或灰綠色,有時呈黃綠色或綠棕色,亦有特殊如紫蘇葉,下表面為紫色。葉的表面觀,一般指角質層的有無、厚薄;上、下表面毛茸的有無及分布;對日光透視時能否見到透明腺點(油室)及紅棕色木栓斑點(如桉葉);放大鏡下觀察是否見有凹點狀腺鱗(如紫蘇葉)。
此外,還應注意到葉鞘及托葉的有無,葉柄的有無及形狀(平直、槽狀、扭曲等),葉柄是否具翼(如紫蘇葉)。測定葉類的“氣孔指數”常可用來區別不同種的植物中藥。測定“柵表比”亦可區別同屬不同種的中藥。由于同種植物的葉上“脈島數”是固定不變的,且不受植物生長的年齡和葉片的大小變化,故有時測定“脈島數”亦為鑒別特征之一。
花類藥材
花類藥材鑒別時,完整花要注意觀察花托、萼片、花辦、雄蕊(蓮須)和雌蕊的數目及其著生位置、形狀、顏色、被茸毛與否、氣味等。花序除單朵花的觀察外,還需注意花序類別(夏枯草為帶花的果穗)、總苞片或苞片等。花的某一部分注意區分是花的哪一個部位(番紅花為柱頭,蒲黃為花粉粒),再仔細觀察。特別注意“花粉粒”的形狀、大小、外表紋理、萌發孔的類型、數目等常因植物品種不同而異。對花期較長,花朵陸續開放的植物,分批采摘,以保證質量,應注意鑒別。花類藥材由于經過釆收、干燥運輸等,常皺縮、破碎而變形,如果肉眼不易辨認的,需將干燥的藥材先放入水中浸泡后,要用放大鏡或解剖鏡來識別。
果實及種子類藥材
首先要確定是果實還是果實的一部分,注意區分果實的類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單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漿果、柑果或瘦果等。無論果實還是種子,主要注意觀察其形狀、大小、顏色、表面特征、氣味等,其中要特別注意表面特征,如表面的顏色、皺紋、有無附屬物等,種子的表面還要注意種臍、種脊、合點、種阜、假種皮(龍眼肉)等特征。果實的外部通常有些附屬物,如宿存的花被(地膚子)、花柱、花序或果柄等。此外,“鑲嵌細胞”為傘形科植物果實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