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一女子因藥物性肝功能衰竭死亡,家屬稱死者系服用一種叫“五谷素”的減肥食品致病。專家指出,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減肥食品背后深藏陷阱,廣告吹得天花亂墜,騙你沒商量。
調查篇
半數人選擇藥物減肥
調查顯示,相比運動、外用產品、節食等其他減肥方式,超過半數的網友寧愿選擇藥物減肥。但在“你用過的減肥藥,你認為有效嗎”一題中,只有1.5%的人認為“很有效果”,35.7%的人認為效果只有“一點點”,49.1%的人認為“用的時候有效果,但是后來反彈了”。
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人在減肥過程中遭遇諸多不良反應。在曾經服用過減肥藥物的網友中,一半以上遇到過“腹瀉,每天要往廁所多跑好幾趟”、“每天特別興奮,不想睡覺,躺在床上也睡不著”、“胃口變得很差,吃不下東西,感覺目眩、頭痛、嗜睡,甚至有些心悸”、“每天都覺得口干、頭痛、心跳加快”等不良反應。
一位網友還特意留言表達了自己減肥中遇到的不良反應,她吃過一種叫做美國紐仕康的減肥保健食品,當時是熟人介紹的,說一月減了10來斤,她聽了很心動也買了一瓶,一開始真的很有效,服了一周,體重減輕了4公斤。可是到了第八九天,她開始感覺頭昏、目眩、心煩,還感覺心跳加快、失眠。
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
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大肆宣揚減肥功效。
在愛心中聯大藥房,記者就遭遇了“假減肥保健食品”。店員向記者推薦一種“國外進口的減肥產品”——左旋肉堿營養片,店員稱這是保健食品,但記者翻遍包裝也未見到健字號的批準文號和藍帽子標識,而這所謂“國外進口”的普通食品30粒卻賣176元。
普通食品不能宣傳任何功效,包括減肥,一旦宣傳即為違規。為了避免買到冒充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消費者可根據其批號登錄國家藥監局網站進行查詢。
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只有一半的人在服用一種減肥產品之前,會去查證其批號的真偽,35.7%認為“印在包裝上了應該不假吧”,6.7%的人則“懶得查,只要有效就好,批號真不真無所謂”。
警惕普通食品“加藥”
調查還顯示,很多人通過網絡購買減肥食品。記者在淘寶上看到的減肥食品可謂琳瑯滿目,大部分賣家口中的“減肥藥”其實就是減肥保健食品或普通減肥食品。
據了解,自從國家藥監局封殺芬氟拉明之后,國內減肥藥市場上藥字號的減肥藥只剩下兩類:西布曲明和奧司利他。市場上銷售的一部分是保健功效批準為“減肥”的保健食品,以及絕大多數違規宣稱可以減肥的普通食品。但就是這些普通食品,宣傳起減肥作用來卻一點也不含糊:天然黑木耳粉“減肥狂瘦32斤”、韓國瘦美姬減肥膠囊“狂減35斤、徹底不反彈”、荷葉茶“月瘦20斤”……
而國家藥監局屢次查處的減肥類產品里,多為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里違規添加西藥,以增進“減肥”效果。從被查處的違規添加西藥的減肥產品來看,減肥類保健食品里經常違禁添加的藥物成分為“西布曲明”。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中心主任杜文民介紹,西布曲明是被批準只能在正規有藥品批號的減肥藥中才能使用的原料藥,服用后能在較短時間內降低體重,但經常服用對人的心血管有明顯副作用。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也表示,我國規定禁止在食品和保健品中添加西布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