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傳染頻道: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蟲病。其臨床主要特征為長期不規則發熱,脾與肝臟腫大,貧血,消瘦,白細胞減少和血漿球蛋白增加等。
徐州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梁艷麗指出,引起內臟利什曼病的病原體是杜氏利什曼原蟲。近來也有報告熱帶利什曼原蟲(L.tropica)偶也可引起內臟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原蟲的生活史包括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和無鞭毛體(amastigote)兩期,前者見于傳播媒介白蛉(sandfly)體內及培養基內,后者見于哺乳動物宿主體內。前鞭毛體呈錐形,前端較寬,后端較尖細。大小為(15~25)μm×(1.5~3.5)μm,有鞭毛一根自前部頂端伸出體外,核位于中央,動基體位于前部。無鞭毛體呈橢圓形,大小為(2.9~5.7)μm×(1.8~4.0)μm,內有核及動基體。當白蛉叮咬時,病人或儲存宿主體內的無鞭毛體進入白蛉胃內,轉化為前鞭毛體,經7天左右發育和繁殖后。前鞭毛體進入白蛉喙部。此時白蛉如再叮咬人或其他動物宿主時,前鞭毛體進入其體內,為吞噬細胞所吞噬,轉變為無鞭毛體并進行繁殖,且被帶至網狀內皮系統各器官繼續繁殖。各種利什曼原蟲的形態除大小外,并無明顯差別,只能依據同工酶電泳和DNA分析等方法來鑒別蟲種。
徐州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梁艷麗說,利杜體可用吉姆薩或瑞氏染色染出胞質為淡藍色,胞核與動基質呈紫紅色。培養則可用含兔血的培養基,適宜溫度為22~25℃,pH5.7~7.3,7~10天可培養出鞭毛體。
徐州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梁艷麗介紹,當杜氏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自白蛉喙部進入人體后,即為宿主的吞噬細胞所吞噬。前鞭毛體表面膜上的糖蛋白Gp63可與巨噬細胞表面的C3受體結合,而其表膜上另一大分子磷酸脂多糖(lipophosphoglycam,LPG)則可激活補體,使C3bi沉著在蟲體表面,并通過CR3(C3biR)受體而使蟲體附著于巨噬細胞,而使之被吞噬。前鞭毛體轉變為無鞭毛體,并在巨噬細胞內繁殖,直至將吞噬細胞脹破,無鞭毛體又為其他吞噬細胞所吞噬,并繼續繁殖。網狀內皮系統大量增生,導致淋巴結腫大和肝、脾腫大。
病理變化主要為肝腫大,枯否氏細胞增多,胞漿內充滿大量無鞭毛體,常有漿細胞浸潤。脾腫大,髓索中有大量吞噬細胞和網織細胞增生,并有漿細胞浸潤,竇內皮細胞增生,吞噬細胞內有大量無鞭毛體。脾小結數量明屆減少,結構不清,且顯著萎縮,中央動脈周圍淋巴鞘胸腺依賴區內小淋巴細胞全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