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傳染病醫院/傳染頻道:關于新冠病毒檢測中“CT”值意義與作用的理解
作者: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支援隊 袁寶強 | 徐州市傳染病院檢驗科 閆家微
近期經常被CT值所困擾,估計有不少和我一樣的同事,趁值班期間稍微空閑一點,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
一、什么是Ct值?
英文全稱是Cycle threshold values,是判斷樣本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重要依據之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步驟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首先需要采集口咽拭子、鼻咽拭子等可能含有新冠病毒的樣本,然后再經過實驗室提取樣本中的病毒核酸,借助基因擴增檢測技術檢測其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特異性核酸片段。核酸在擴增循環中被檢測到的信號達到預定的閾值時,其所經歷的循環數就是我們所說的Ct值。
二、Ct值與病毒量之間的關系:
Ct值越小,說明所需循環的次數越少,可以理解為樣本中的病毒含量相對較高,越容易被檢測到。而Ct值越高,說明所需循環的次數越多,檢測到時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循環,提示樣本中病毒的含量相對較少。即新冠病毒含量越少,Ct值越高,新冠病毒含量越多,Ct值越低。

目前檢測機構都是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等國家相關技術文件,以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檢測試劑說明書中的判定標準來進行判定的。結果陽性提示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是不同試劑判斷“陰陽”性的Ct值可能會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試劑都是同一個判定標準。
三、Ct值與病人出院的關系: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將解除集中隔離管理及出院標準中的“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修改為“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為40,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或 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
目前,徐州市傳染病院使用試劑的界限值是40,所以CT值≥35時,會報告陽性,并報告一個具體的CT值。
四、關于Ct值的常見誤解: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出現下面幾張圖中的誤解。


研究數據顯示,當Ct值>35后,感染者向外傳播病毒和傳染他人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這部分“感染者”可以解除集中隔離管理或出院,居家健康監測就可以了。降低感染者住院時間,盡早回歸正常生活,避免有限醫療資源的浪費,這也是為什么第九版《診療方案》將患者解除集中隔離管理及出院的標準,從核酸檢測“陰性”放寬為Ct值≥35。
在新冠病毒感染痊愈之后,人體仍會在幾周甚至幾個月內,間歇性排出上呼吸道粘膜細胞,這些細胞含有新冠病毒核糖核酸RNA碎片,通常是死病毒的尸體,不具有傳染力。這也意味著,初愈者雖然可能仍在脫落病毒碎片,甚至可以被PCR檢測出來,但不會對社區構成明顯的公共衛生風險,所以也不用繼續在隔離點統一隔離了。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