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是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液凝血活性增高、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緩慢等。近年發現某些介質,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TXA2)白三烯(LTB4、LTD4)、脂氧素(LXA2)等使血管收縮,促進滲漏通透性增加。PAF與TXA2均為強有力的血小板激活劑,可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種內源性生物活性甘油磷脂,包括缺氧在內的多種因素均可刺激內皮細胞、白細胞產生和釋放這種因子,而PGI2則為抑制劑,可使已聚集的血小板分散。
內源性ADP、ATP、5-羥色氨、腺嘌呤核甙酸、鈣、膠原、腎上腺素能誘導血小板凝集,助長凝集反應。
血栓栓塞性疾病者纖維蛋白溶解活性較正常人低。
抗血小板藥物除少數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外,都是有選擇的干擾和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謝過程,從而使TXA2生成減少,或是增加PGI2的合成,此類藥物多有不同程度的擴血管作用。
血管壁合成PGI2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海風藤酮為血小板凝活因子競爭性拮抗劑。
蝮蛇抗栓酶等蛇毒制劑有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和血漿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溶解,和預防血栓的作用。
川芎嗪、丹參素、原兒茶醛、野菊花,能促進PGI2的產生。
川芎等許多活血化瘀藥抑TXA2合成酶。
丹參、蒲黃、莪術、當歸、血竭、葛根、益母根、牛膝、沒藥、水蛭、乳香、王不留行等活血化瘀藥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丹參、紅花、當歸、五靈脂、赤芍有增強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赤芍有抗凝血作用,紅花對內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統,均有抑制作用,益母草、當歸、三棱煎劑可使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赤芍、丹參、紅花、川芎有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荷葉含枸櫞酸,醫療上作抗凝劑。
獨活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是其抗血栓形成的機能之一。
小檗堿可使ADP花生四烯酸(AA)、膠原等誘導的血小板凝集率下降,療效可與潘生丁合并阿斯匹林相媲美,且副作用小。
紫草有抗菌抗炎、抗凝血因子等作用。
木香分別與黃芪或當歸配伍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解聚功能增強,表明有協同作用。
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
徐龍君,主任醫師,徐州老年病醫院大外科主任,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畢業于徐州醫學院醫療系,從醫三十余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普外科甲狀腺、乳腺、膽囊、胃腸、疝氣等手術。 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10余篇,并獲得新技術獎。
特別擅長: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斷、手術治療。十年來已開展此類手術數千例,為徐州地區此類手術數量、質量之首。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
導醫論壇:http://bbs.qcdy.com/ (網上咨詢,網下導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