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導醫紀實:2020年11月6日下午,睢寧夏先生來電,他今年70歲,幾個月前突然出現一走路就腿疼的癥狀,而且走著走著就瘸了,必須停下來歇一歇。家里人以為她歲數大了的緣故,可能得了老年性關節炎,孩子們帶他到診所針灸理療,可是沒見效果。夏先生咨詢,這種情況到底是啥???應該到哪治療?
在線回復:徐礦總院介入科孫曉飛主任給予解答,有些老年人在行走時下肢會逐漸出現疼痛、麻木、乏力、沉重感等不同的感覺,以至于不得不改變站立的姿勢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癥狀可以消失,而再度繼續行走將再次出現上述情況,其實這在醫學上稱作間歇性跛行,也叫下肢動脈閉塞。出現這種情況,提示有可能患了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因此對此癥狀應該認真對待,及時到醫院就診,以防止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下肢動脈閉塞主要見于老年人, 多數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或大量吸煙史。近年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早期診斷和恰當的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癥狀,減輕病人痛苦,降低截肢率。
下肢動脈閉塞癥是動脈粥樣化的重要肢體表現,其發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學統計顯示我國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發病率高達12%—20%。因血管壁上脂質斑塊沉淀堆積,而使其變得變得僵硬和狹窄,狹窄逐漸嚴重后甚至出現完全閉塞。
孫曉飛主任表示,下肢動脈閉塞在早中期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表現,癥狀逐漸加重后出現靜息痛,夜間尤為明顯,病人往往屈膝撫足,不食不眠,身體和精神逐漸消耗。疾病后期則因持續的缺血而導致組織細胞變性壞死,并釋放致痛物質,加重疼痛。如合并感染,則炎癥與缺血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時需要截肢。“老人說完癥狀,我就懷疑是下肢動脈閉塞”,孫曉飛主任說,類似王先生這樣的情形在門診還是挺多見的。隨后的下肢血管超聲和CTA檢查證實了孫曉飛主任的判斷。
血管堵塞了怎么解決?孫曉飛主任介紹說,治療下肢動脈閉塞疾病采取腔內介入治療,主要包括經皮血管成形術(PTA)、內支架置入術、動脈內溶栓治療等。PTA與內支架置入兩者的結合應用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不同部位的下肢動脈病變療效不同,髂動脈病變PTA及支架置入的近期療效,遠期通暢率以及再狹窄率均優于腹股溝以下動脈病變,股動脈支架置入后所引起的炎癥反應也較髂動脈嚴重而廣泛。支架置入可以減少經擴張后可能或是證實存在的彈性回縮、夾層、內膜撕裂片以及殘余狹窄。孫曉飛主任說:“微創介入手術,在解除患者疼痛的同時,實現出血少、創傷小、恢復快等效果,這將是未來手術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在治療下肢動脈閉塞這一塊,微創介入的優勢特別明顯”。
孫曉飛主任強調,患者戒煙,肢體免受機械的、溫度的和化學性外傷,并保持皮膚清潔,多做步行鍛煉,抗血小板治療等,在預防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和提高血管內介入療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推薦:徐礦總院介入科孫曉飛主任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