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重點專科:綠樹掩映,區劃分明,走進徐州市中心醫院,總能看到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病人們尋醫問診,醫生們治病救人,這里的每一天都在創造著生命奇跡。對于患者,這個擁有60多年歷史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始終初心不改——“真誠為患者,永遠是朋友”,他們在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實際行動消解著病人們的憂、急、病、難。
作為醫院的優勢科室,骨科在“弘揚大愛、精業濟世”方面當仁不讓,他們苦心鉆研技術,勇攀專業高峰,不斷實現著創新和跨越,為萬千骨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在蘇北地區贏得贊譽,最近更是獲得了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的名牌認證。
率先實施專科專治 提升精細化治療水平
骨科看什么?脊柱畸形、陳舊性骨折、骨性關節炎、四肢先天性畸形、骨髂系統腫瘤……一串名詞下來,普通人早已暈頭轉向,更別指望他能對癥找到最“厲害”的專家。那該怎么辦?專業再細分。
2008年,徐州市中心醫院將骨科進一步劃分為脊柱外科、骨創傷外科、骨腫瘤外科、關節外科、手足顯微外科五個專科,專病專研,專科專治,成為當時蘇北地區骨科專業細化程度最高的三甲醫院。經過多年的學科打造,骨科的五大專業都成了醫院的重點科室,專業水準各有建樹。脊柱外科主任馬超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階梯化治療以及脊柱復雜畸形矯治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頸椎失穩的規范化治療,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年手術量逾千臺。近幾年,在徐淮地區率先開展脊柱微創治療,成效顯著。副主任戴維享在腰椎常見疾病及脊柱畸形的三維矯治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骨創傷外科陳明主任在創傷骨科的微創化治療,及小兒骨科、髖關節脫位的矯治方面在淮海經濟區處于領先地位。霍維玲主任,擅長骨盆及髖關節創傷等復雜骨折的處理,臨床經驗豐富。骨腫痛外科為淮海經濟區唯一的專門治療骨腫瘤的科室,李家祥主任在骨腫瘤保肢重建及規范化治療方面蘇北領先。手足顯微外科,王愛國主任在大型創面修復重建和各種皮瓣臨床應用方面技術高超,省內領先。關節外科,馮彥博主任對疑難復雜關節置換的翻修、膝關節單髁置換有特色技術和豐富經驗.
勇闖禁區攻克新技術 救治復雜病例有保障
技術力量是患者生命健康的唯一保障。頸椎尤其是上頸椎部位一直被視為外科手術的禁區之一。
2008年,28歲的小張因呼吸不暢、四肢無力而就診,檢查發現是寰樞椎脫位。因為所在部位特殊,毗鄰呼吸中樞、脊髓和大血管,如果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截癱甚至危及生命。常規做法是:醫生在手術中通過使用鋼絲和夾板等方式,固定病人的畸形頸椎,試圖糾正畸形,保證頸椎的結構穩定。
多年來致力于頸椎疾病治療和探討的馬超,從2006年開始,就持續追蹤“寰樞椎釘棒內固定術”這項前沿技術,并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進修,終于在蘇北地區率先引進應用。“寰樞椎釘棒內固定術”,通俗地說,就是用一根螺釘貫穿椎弓根前、中、后三柱,實現三維內固定。通過這次手術,小張擺脫疾病困擾,身體恢復良好。目前“寰樞椎釘棒內固定術”經過多年臨床應用,早已成熟開展,成為該科特色技術。
骨科強大的診療能力還體現在危重癥復雜病例的應對上。2013年,患者因嚴重車禍被送入急診室。檢查發現,患者的骨盆粉碎性骨折,移位嚴熏,腰椎、肋骨等全身上下有多處骨折,還有血氣胸、肺挫傷,尿道也損傷得十分嚴重,并大量出血,整個人出現了失血性休克,可謂命懸一線。醫院方面立即安排綠色通道,將患者直接送入手術室,骨科會同普外科、麻醉科、ICU、輸血科等多學科協同作戰,爭分奪秒地展開搶救。
待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后,骨科醫生對其實施了骨盆粉碎性骨折恥骨聯合分離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出血,要求醫生操作嫻熟,用時越短越好,容不得絲毫馬虎和耽誤。市中心醫院骨科的醫務人員顯然是經得起考驗的,在他們手下,該患者一個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沒有出現并發癥。事實上,針對這種創傷大、出血多、骨折復位困難的復雜病例,市中心醫院骨科經驗豐富,救治能力全市領先。
從患者角度考慮 不斷挖掘微創優勢
開放手術是外科專業的重要治療手段,但因其創傷大、愈合慢、留疤痕、花費高而常常為患者所畏懼。對此,徐州市中心醫院骨科立足學術前沿,從患者角度考慮,將技術優勢和方便患者結合起來,著力發展微創技術,讓患者們聽到“手術”不再擔心。
2003年該科開展脊柱內鏡微創手術,也是全市首家實施椎間盤鏡技術;2012年,又率先引進德國Joimax椎間孔鏡技術,獲得市醫學新技術引進三等獎;針對四肢骨折患者,開展了小切口的髓內鎖定釘及小切口的LISS鋼板固定技術;還有關節鏡對肩、膝、踝的疾病常規應用……總之,微創技術占到全科手術量的30%以上。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壓縮性椎體骨折情況普遍存在,這給骨科醫生提出了治療新難題。因為在醫學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60歲以上的老人發生骨折后,不適宜做開放性手術。“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較弱,在傷前可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偏癱等疾病,不能夠耐受大的手術創傷,所以我們在微創領域不斷探索,最終找到了較為合適的治療辦法,椎體成形術(P VP)和椎體后凸成形術( PKP)。”
馬超說,椎體成形術是將骨水泥直接注射到骨折的椎體內部,從內部加強與固定骨折,骨水泥凝固后和周圍的骨質緊密結合,所以沒有固定物松脫,更沒有螺釘拔出的危險,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局部麻醉下就可以進行,對全身其他系統干擾小,因此大部分病人都可以耐受這項手術操作。科室常規開展椎體成形術( PVP)和椎體后凸成形術( PKP),每年治療病人600余例,為老年患者快速康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針對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多的特點,
科室還常規開展微創下PFNA技術,具有創傷小、切口小、恢復快的優勢。干細胞治療躋身國際前沿人才隊伍領航蘇北地區從建科至今,市中心醫院骨科緊跟業界最前沿技術,不斷引領我市骨科治療總體水平的快速提升。2014年,該科劉光旺博士在馬超主任悉心指導下,與其博導、上海交通大學戴魁戎院士長期開展項目合作,在國內最早采用細胞生物治療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骨科疑難疾病。目前成功開展數百例,療效顯著,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外專業雜志上,并獲得省市多項課題基金資助。
干細胞治療機身國際前沿 人才隊伍領航蘇北地區
股骨頭壞死被稱為“不死的骨癌”,是骨科領域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在過去,通常療法是關節置換,可一個關節用了5年、10年就得換,每換一次關節對患者來說都是一次生死考驗,有多少人經得起這樣反復的折騰?為此,劉光旺博士創制出“自7旨髓單個核細胞快速富集術的優化及其在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也就是細胞生物治療。
通俗地說,這項技術有點像“種草”——醫生首先要挖掉壞死的骨頭,然后在挖出的“坑”里填上新的骨頭,這一步相當于“填土”;由于填充的骨頭不是自體骨頭,成活率僅40%,因此還要在“坑”里注入干細胞,這就相當于“播種”;從患者骨髓血中提取的干細胞能夠分泌出營養成分,相當于“肥料”,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移植骨頭的成活率可達到70%-80%左右。 -
兩年多來,這項江蘇省科技廳“臨床醫學診療新技術”已為數十位患者治好了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植骨融合、脊柱骨折合并截癱、骨腫瘤病灶清除后植骨重建、難愈性創面、關節頑固性疼痛等疾病。劉光旺說,此技術能防止關節塌陷,保留肢體功能,避免關節置換,保髖手術成功率超90%。
多年的深耕細作、不斷攀沿,鑄就了徐州市中心醫院骨科的專業實力和業界影響力。它不但是徐州市臨床重點專科,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同時是東南大學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培養點以及徐州市骨科專業委員會主委所在單位,已發展成為淮海經濟區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 的骨病診療中心。在科室65名專業醫師中,現有博士后1名、博士9名、碩士36名,主任醫師9名、副主任醫師12名,人才隊伍建設領航蘇北地區。此外,科室堅持以臨床應用為導向,重視臨床科研的轉化應用,近3年中標國家、省、市各類課題15項,發表國外SCI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5本,獲省市各類獎勵5項。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