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就醫頻道:關于中風病的成因,防病我們已經聽孫主任講解了一些,網友們可參見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菊光談中風病的中醫預防養生了解詳細內容。下面讓我們繼續深入了解防病及治病。
(三)、飲食調護(食療為助)合理飲食,首先要戒煙、酒。飲食習慣不佳,喜好煙、酒,喜食葷腥、饑飽無度 ,可致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以致肝風挾痰,橫竄經絡, 誘發中風。飲食上應當謹和五味,辨證施食。五臟 ----五味,兩者關系如下:肝(木)--酸----脾;心(火)--苦----肺;脾(土)--甘--- -腎;肺(金)--辛----肝;腎(水)--咸----心。 五味不可偏嗜!
在食補上需注意事項:“五忌”。一忌無病進補。平和體質無需進補。二忌慕名進補。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有從眾心理。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藥不對癥會適得其反;如濫服人參對于陰虛陽亢者,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 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五味過量物極必反 。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四)、適勞逸、慎起居,適宜運動:“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例:生活不規律、長期疲勞、工作緊張都容易導致中風,注意勞逸結合非常必要。 例:血壓過高或有過中風病史者,應用坐便器,切忌排便時用力過猛或過久。從發病時間來看,中風發病與人體的陰氣盛衰有著直接的關系,半夜、凌晨陰氣偏盛為發病的高峰期。提示我們提前進行干預性治療以降低發病率。如不要熬夜、睡前適當飲水、冬天夜間注意保暖等。 適宜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其血脈,以暢郁積”??烧{節臟腑功能,使機體陰陽氣血平衡協調。 傳統保健中“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有益身心。
(五)、不同體質的養生:(王琦教授)
體質差異的形成原因。 1 、先天稟賦,“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順》。 2、 后天因素,三高飲食導致濕熱、痰濕體質。 體質有差異養生方法也不同。體質分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特稟質、痰濕質、瘀血質、陰虛質、氣郁質、下面舉幾個例子讓大家更清楚不同體質及調理方法。例1:痰濕體質。形體特征: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鼾聲如雷,喜食肥甘甜黏之物;苔膩,脈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于忍耐。發病傾向:易患中風、消渴、胸痹等病。例2:痰濕質。調整原則:化痰利濕,中藥調整:王琦教授的化痰利濕方:生黃芪、蒼術、茯苓、橘紅,荷葉、冬瓜皮。飲食調整: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食冬瓜、白蘿卜等,不宜飲酒。運動調整:經常進行搓熱手心、摩腹運動;因體形肥胖,易于困倦,應堅持適量散步。情志調整:淡化苦惱,樹立起調體質、能減肥的信念。例3:瘀 血 質。形體特征:胖瘦均見。常見表現:皮膚較粗糙,膚色晦黯,有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牙齦易出血,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心理特征:平日易煩躁,健忘,易失眠。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能耐受寒邪。調整原則:活血化瘀,中藥調整:血府逐瘀湯(清:王清任)。飲食調整:山楂、木耳等;適量葡萄酒。運動調整:可參加各種舞蹈、步行、徒手健身操等。情志養生:放松心情,享受快樂。其它養生:刮痧,在脊柱兩邊的膀胱經脈上面,由下向上地刮痧,可改善血液循環。
(六)、中醫特色手段預防: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認為通過針刺“耳前動脈”和“風府”穴可以防治中風。 有中風先兆者可每日針刺;無先兆但屬高危人群者,可在季節更替之時進行針刺預防。 艾灸預防中風的內容較針刺更為豐富。 孫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風下》中談到先艾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還強調要重視先兆癥狀,堅持施灸,人稍覺心神不快,就灸此諸穴各三壯,可以明顯緩解。 清代吳亦鼎《神灸經綸》有中風先兆時可依次灸合谷、風市、昆侖、手三里、關元、丹田等穴。
二、既病防變 —— (二級預防)
(一)、及早識別中風先兆:中風發作前往往有某些先兆癥狀出現?!端貑?調經論》將中風先兆證稱為“微風”,表現多為頭目眩暈,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等。當出現以上這些現象之一者,要及早檢查和治療。
(二)、治病求本,辨證施治。中風發病后一定要根據不同的癥型,進行活血、化痰、平肝熄風、健脾補腎等治療。不同癥型用藥也不一樣。中風病分中經絡和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主要治法為祛風養血通絡或滋陰潛陽,熄風通絡。中臟腑主要治法為清肝熄風,辛涼開竅或豁痰熄風,辛溫開竅或者益氣回陽,救陰固脫。注意:中成藥也有不同的種類,不僅僅是活血化瘀,也應該辯證施治。
三、病后防復發 ------(三級預防)
孫菊光主任說,中風病之后,臟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稽留日久,正氣必定耗損,容易復發。經過大量臨床驗證,補氣活血的補陽還五湯仍是本病首選方劑?,F代多數治療中風的中成藥是由此方作為基礎?,F代研究也證實,針刺、艾灸風池、風府穴對腦血管有擴張作用,結合推拿療法如上肢按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捻揉十指并拔伸指間關節,最后搖肩、肘、腕關節,并輕柔地作上肢屈伸動作數次都十分有利于康復,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