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就醫故事:86歲的王大媽是安徽宿州人。2005年以來,老人一直飽受腰腿疼折磨,尤其是雙腿走路時鉆心地疼,步行最多只能走幾十米。剛開始,家人以為她上了年紀,腰腿疼很正常。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幾乎不能直立行走。
今年4月,王大媽的兒子慕名找到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骨科專家魏東,通過拍片、磁共振等檢查發現,老人的腰1—5節嚴重側彎,同時伴有椎管狹窄。魏東帶領其他醫生,為其實施了“脊柱側彎后路矯正植骨融合術”。手術歷經松解、矯形、固定、植骨融合等過程,2個半小時順利完成。術后患者恢復良好,2周后康復出院。
長期忍受“駝背彎腰”不可取
“年紀大了,彎腰駝背是自然而然的事,多少年來都是這樣,難道還要花錢去做手術?”不少人提出這樣的疑問。魏東主任表示,國內老人總是長期忍受駝背彎腰的困擾,就算頭也抬不起來了都不愿意做手術矯形,這種想法不可取。
魏東說,老人“駝背彎腰”多屬于“退變性”脊柱側彎。國外的老年人重視自己的體型,會選擇外科手術治療脊柱側彎,防止和控制畸形進一步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國內的老人卻不一樣,因為擔心昂貴的費用,怕增加家里的負擔,于是自己咬咬牙就忍受了。當側彎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本來小手術可以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大手術治理,無論從手術的難度、病人的恢復、還是家庭的負擔都變得更重。魏東提醒,患有側彎的老人需要留心自己的脊柱變化,堅持隨訪。
退變性脊柱側彎的治療
魏東介紹,退變性脊柱側彎隨年齡增加椎間盤和椎間關節出現退變,支持椎體的能力減弱,脊柱呈現向側方彎曲的狀態,大多發生于腰部。隨著人口老年化的逐步加快,醫療檢查和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類患者越來越多。
退變性脊柱側彎的早期癥狀主要是腰痛,后期椎體變形長有骨刺,并且脊柱椎體旋轉,有時這些病理改變壓迫神經根和馬尾,產生下肢麻痹、疼痛和肌力低下。另外,隨著側彎加重,伴有頑固性腰痛,軀干的持重力線變差,明顯影響日常生活。
退變性脊柱側彎疼痛通常是逐步出現或者逐步加重的,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與活動量的多少以及程度有關。最典型的疼痛特點是疼痛往往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活動以后有一定的程度改善,也有部分患者晚些時候的痛苦趨于惡化。患者通常坐著舒適些,站立或行走時疼痛會有不同程度的加重。這是因為小關節在有一定的壓力時,如站立、行走以及坐飛機起飛的時候,關節突關節面上所產生的壓力以及負荷會明顯增加。
魏東說,治療方面,癥狀輕的時候,可行佩戴支具等保守治療,嚴重的必須手術。病情較輕的患者,手術比較簡單,將退行性改變的骨和軟骨切開(減壓術),使由于壓迫出現癥狀的神經根和馬尾減壓,就可以解除癥狀。但是,根據側彎的程度和神經壓迫的狀態,有時必須從骨盆取骨移植,行腰椎固定融合術,植入特制的金屬螺釘和棒或板,以支撐固定脊柱。因此,退變性脊柱側彎,無論是治療方法的選擇,還是固定范圍的確定,都要專業知識和技能做支持。
魏東提醒,選擇側彎手術的時候,要選正規的醫院治療,否則,翻修手術的風險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