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歲,兩歲的小濤總是大聲哭鬧,臉紅、發熱,沒有精神,媽媽給小濤服了退燒藥,但沒有效果。媽媽急忙帶孩子到兒童醫院。徐州市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張振坤接診檢查后發現:小濤的背部、腋下及臀部均有紫色瘀點,診斷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張主任介紹說,流行性腦脊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種化膿性腦膜炎。流腦很兇險,臨床以急起高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激癥等為特征,常見于冬春季流行,重癥病人的病死率高。
流腦及特征
據張振坤主任介紹,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為國家法定的乙類傳染病,致病菌可分為A、B、C、D、W135等13個菌群,其中以A、B、C群最常見,我國流行菌群以A群為主。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劇烈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煩躁等癥狀,進而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點或淤斑,嬰幼兒常有囟門隆起,嚴重者可有敗血癥休克及腦實質損害,流腦的潛伏期為1-10天,傳染期為多不超過發病后10天,隔離期為發病起10天,或癥狀消失后3天。
流腦發病具有明顯季節性,冬春季為流行季節,尤其以3-4月份為病例高發時期,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人和無癥狀帶菌者為是主要傳染源。病原菌通過咳嗽、噴嚏等途徑排出人體,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對本群病原菌產生持久免疫力,該病隱性感染率高,成人60%~70%為無癥狀帶菌者,發病多為兒童。由于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感染。
由于年齡是宿主對該菌易感的主要決定因素,生后第1年是發病高峰,小于5歲發病占40%,尤其是未進行有效預防接種的孩子,促使發生腦膜炎球菌疾病的其他因素,包括居室擁擠、貧窮、吸煙和被動吸煙,先具有呼吸道感染(2-3周前有感冒史)和先天性免疫缺陷。
潛伏期1-7天,平均2-3天。腦膜炎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不同,輕至無癥狀的帶菌者.嚴重者發病幾小時內死亡。
其主要表現是:上呼吸道感染期,癥狀多不明顯或有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咽喉疼痛,此期24-48小時;敗血癥期,患兒常為急起高熱,伴嘔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中毒癥狀,年長兒自訴頭痛及全身酸痛,嬰幼兒易發生驚厥,瘀斑為本期的主要臨床特征,皮疹大小不一,形態多呈星狀、圓形,可不規則顏色初起為淡紅或鮮紅,繼可能為紫紅或紫色,可全身分布,但以軀干、臂、肩、肘身體受壓處多見;腦膜炎期,主要表現發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煩躁、嬰幼兒則表現為拒乳、凝視、呻吟、尖叫、煩躁等等。
張主任介紹了幾個預防流腦的方法:
1.切斷傳染途徑。病菌通過流腦患者和帶菌者口鼻噴出來的飛沫傳染的,在流腦流行季節,要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如商場、集市等等,必要時外出要戴口罩,家里要經常曬衣服,曬被褥,人多曬太陽,開窗通風,搞好室內衛生。
2.控制傳染源,對病人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及早期隔離治療,隔離期應至臨床癥狀消失后3日,但不應少于病后7日。
3.保護易感人群,人群對本病普通易感,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第二次患病少見。
4.注射流腦菌苗,也能有效預防流腦。目前國內制成的A群莢膜多糖菌苗,接種后5-7日可測出抗體,2-12歲以上兒童及青年常在接種后1-2周抗體水平達高峰,而嬰兒抗體反應差而慢,接種率達80-90%,副反應低,禁忌癥為癲癇、抽搐、過敏史,心、腎疾患、結核病、急性傳染病及發熱者均不應接種。
5.藥物預防,對病人的家庭成員及學校內的密切者,有接觸史的幼托兒及帶菌者,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藥物預防。
兒科專家:張振坤 ,徐州市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1990年從徐州醫學院畢業后一直從事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曾在上海市兒童急救中心、上海市兒童醫院進修小兒急救專業,具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立處理疑難復雜問題的能力,有全面與系統的業務理論知識和診療技術。
對兒童嚴重水電解質紊亂、中毒、意外傷害、嚴重脫水、驚厥持續狀態、哮喘持續狀態、休克、心跳呼吸停止、多器官功能損害等急危重癥患兒有豐富的搶救治療經驗。曾在《中國新生兒科雜志》、《臨床兒科雜志》等兒科醫學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十余篇,獲江蘇省新技術引進獎、徐州市新技術引進獎兩項。
專家門診時間:星期二、六上午
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