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一個有風險的職業,而外科醫生所承擔的風險會更大。曾有一位專家說過,一個好的外科醫生,需要有獨特的人格修養、品德作風以及能力和水平。外科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就是劍,在切除病灶、毒瘤時,既不能傷害于病人,同時也不要誤傷于自己。但怎樣才能游刃有余、萬無一失呢?
前不久,當我們見到徐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務處主任、普外科主任醫師秦吉思時,他剛剛為搶救銅山縣何橋鎮段莊村受雷擊者做過手術。剛走下手術臺的秦主任雖然顯得有些疲倦,但語言中始終透著果敢、智慧。
談起普外科,秦主任說,臨床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理論來自實踐而又用于指導實踐,理論是經驗和實踐的升華。手術是外科治療的主要手段,必須通過操作來施行,因此,理論和手術之間只能通過技巧和經驗來搭橋。嚴格說,技巧的訓練也屬于操作經驗的積累。當然,除手術之外還有大量的臨床工作,包括診斷觀察病人、處理傷口、用藥等,無不需要理論指導和經驗運用,外科醫生本人的經驗尤為重要。
從醫25年,秦主任做過的大大小小的手術不下數千次,為許多飽受病患折磨的人解除了危難,而他獲得的榮譽也不計其數。但他不愿談及以前的榮譽與成績,他說那只能代表過去。他希望談談他在從醫多年遇到的三次挫折,因為這三次挫折更能警醒自己是名外科醫生。
第一件事,對于秦主任來說,觸動非常大。那是他剛剛進入醫院做的第一例手術,患者是名18歲女孩子,身患闌尾炎,手術做的很順利,但是有一針沒縫合好。在外患者拆線的時候,患者切口皮膚愈合不是很平整,加上患者比較注重外表,所以對切口很不滿意。院方領導知道這件事情,在業務調度會上做了通報。當時,秦主任對此很不解:手術本身沒問題,只是有一點瑕疵而已,為何病人要揪住這點問題不放呢?事后,經過多年經驗積累,秦主任發現病人對于切口是多么關注:切口多長、縫了幾針,愈合的是否漂亮。因為他們無從知道內部的狀況,他們看到的手術只是切口,可以說切口是外科醫生給病人留下的永久紀念。從這件事上,秦主任看到了外科手術的細微之處:手術要力爭完美,包括縫合切口的每一針。
1989年底,秦主任從外地進修回院,獨立做一例胃大部切除手術。這種手術應屬于中等偏上的難度。術后,病人出現并發癥。在對病人進行及時處理的之余,秦主任開始從自身找問題,通過反復檢視自、反復地溫習手術過程而提高自身對技能掌握水平。
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辦法》頒布實行了。就在當年的12月14日,秦主任接收了一位肝破裂的病人,由于多種原因,病人沒能搶救成功。病人家屬開展了長達兩年的司法程序,最終省醫學會鑒定為病人及家屬承擔主要責任。獲得公正評價的秦主任并沒有想象中那樣愉快,他意識到,雖然這次的意外主要由病人及家屬承擔主要責任,但作為一名優秀外科醫生,更有義務和必要去幫助病人,詳細了解、記錄病人病情,防止這種意外的發生。
秦主任說,他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觸:經過千辛萬苦把腫瘤切除了,這是令他非常快樂的事情。因為外科醫生之樂在于手到病除,為患者解脫痛苦。這就要求外科醫生既要臨床理論基礎,也要有扎實的操作技術。任何一個方面出現疏忽,都會出現問題。
現在,有些年輕的外科醫生總想做大手術,但每個外科醫生都是從做小手術開始的。有經驗的外科醫生甚至深刻地認為小手術是不可小視的,可以套用那句話“外(科)事無小事”、學無止境,平生尤需謹慎。
專家簡介:秦吉思,徐州六院 普外科主任醫師,醫務處主任。1982年畢業于徐州醫學院醫療系。從事臨床工作25年余。1988年8月至1989年10月在上海瑞金醫院普外科進修。對甲狀腺,乳房,肝,膽,胰,脾,胃,腸,腹壁疝,下肢靜脈曲張等外科疾病診治。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省部級及中華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