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鄉土文化,一個單位有一個單位的主流文化。一個醫院如果沒有文化就變成了“人體修理廠”,文化是醫院的靈魂。
多少年來,醫院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文化的形成和驅動,醫院文化理論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而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這種以人性化為主題的新型醫院管理理論,在實踐中顯示出很強的生命力,已經成為醫院和醫療事業發展的推動力。
文化是旗幟、是引領、是方向。一個醫院沒有主導思想不行,沒有目標和方向不行。這種主導思想、目標和方向,關鍵體現在干部職工的統一價值觀和服務理念上。思想僵化,醫院就沒有活力,沒有生氣;觀念陳舊,醫院就難以進步,效率就會低下。只有思想開放,觀念領先,眼界開闊,才能有新的目標和新的動力,才能使醫院煥發勃勃生機。
文化塑魂、塑身、塑型。大醫精誠,醫者仁心。沒有白求恩精神,沒有精益求精、尊重生命、關愛健康、甘于奉獻的品格,就沒有醫魂。現在很多醫生有“兩怕兩缺兩不懂”:怕吃苦,怕擔責;缺乏責任心,缺乏事業心;不懂說話的藝術,不懂診療心理和病人心理。這樣的醫生成不了大器,更成就不了事業,甚至還會出大事。但對這樣的人,如果有先進的醫院文化和良好的科室風氣,則可以把這一部分人塑身、塑型,甚至優化成醫學精英,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文化興醫、文化興院、文化興業。一個醫院有一個明確的導向,一個優良的文化環境,勝過有大批專家和精良設備。因為有了專家也好,有了設備也好,需要人去引導、去指揮、去管理,而管理文化、制度文化、關愛文化、服務文化、物質文化、廉政文化等等,其核心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病人為中心,就病人與醫生來說,病人本位而非醫生本位,醫生為病人而存在;二是看病時不能見病不見人,就病人的病與人來說,人本位而非疾病本位,要有整體觀念,治病是為了救人;三是醫院管理中不能見物不見人,就醫療設備與醫務人員來說,醫務人員本位而非醫療設備本位,再好的醫療設備也需要人來操作。因此,醫院的診療活動和服務行為必然體現醫院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核心。以統一的價值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核心,以形象與面貌、事業與追求、學習與研究、正義與紀律等為表現形式的優良的醫院文化可以促進醫學的發展,醫院的發展,醫療行業的發展。
深度閱讀:杜鐘祥:每位員工都是醫院管理者 >>>
深度閱讀:杜鐘祥:重視另一種提拔 >>>
作者簡介:杜鐘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共黨員,副研究員,畢業于江蘇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會員、江蘇省醫院協會后勤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淮海經濟區醫院政促會副會長、徐州市衛生政促會副會長、徐州市醫院協會后勤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曾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在《江蘇衛生事業管理》、《現代醫學》、《中華醫藥學雜志》、《中外醫療》等雜志發表管理論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