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胸外科手術

崔傳玉主任查房
“醫生告訴我,先天心臟病必須選擇手術,可是孩子這么小,我擔心有風險,就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后來考慮到大城市的醫療水平可能更好一些,年初的時候我就帶著孩子去北京了。”樂樂爸爸說,他在北京一家大醫院掛了小兒心胸外科專家號,專家看了相關檢查結果后表示,孩子可以馬上安排手術,而且手術成功率非常高。
聽了醫生的話,樂樂爸爸終于松了一口氣,隨后,他又向醫生詳細了解了手術情況。“醫生告訴我,樂樂的病是室間隔缺損,他的病情不是特別嚴重,不過醫生也詳細向我介紹了手術過程。他說手術要開胸,還要打開心臟進行縫合,其間需要讓心臟停止跳動一段時間,所以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
醫生講述完,樂樂爸爸原本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不止要開心,還要讓心臟停止跳動!手術期間的風險究竟有多大?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后遺癥?醫生給出的公式化的答復無法消除樂樂爸爸的疑慮,所以面對手術同意書,他猶豫了。
微創手術傷口只有2-3厘米
推遲了手術時間,樂樂爸爸帶著孩子回家過年。過年期間,一位親戚告訴他,兒童先天心臟病也有可能通過微創的方法治療。“這個親戚說,他碰巧認識的一個孩子就是這個病,通過微創手術治好的。他說只要病情符合微創條件就行。”而且親戚還告訴樂樂爸爸,咱們徐州兒童醫院就可以做微創手術,不用去外地。
于是,剛過完初七,樂樂爸爸就帶著樂樂來到了兒童醫院就診。接待他們的是徐州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崔傳玉。崔主任為樂樂進行檢查后表示,樂樂的病情符合微創手術條件,可以盡快為他安排手術。手術后保證他可以健健康康的回家過元宵節。
“心臟做手術,這么快就能出院?”樂樂爸爸很疑惑。崔主任解釋,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約6%—8%。,全國每年要新增15萬—20萬病人,其中40%—50%都是室間隔缺損。以前,做室間隔修補手術是要開大刀的,鋸胸骨,開胸腔,還要建立體外循環,心臟停搏,術后要較長的康復期,傷口也比較大。而微創手術傷口只有2-3厘米,創口小,所以恢復也比較快。
2月27日上午,樂樂被推進手術室,醫生在他心臟外兩條肋骨的中間開了一個小口子,在超聲引導下,將一頂用于修補的“降落傘”通過導管輸送到缺損部位,然后在心臟內撐開,完成修補。
第二天早上8點,經過監護觀察的樂樂被送到普通病房。“手術兩天,樂樂已經能下地跑了,我們本來只是想來醫院看看,明確一下診斷或問問手術方案,想不到這么快手術都做完了。”樂樂爸爸驚喜地說。
手術后6小時即可進食下床
微創手術雖然好,但是現在知道的人還是比較少。徐州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心胸外科專家崔傳玉主任醫師介紹說,“外科微創封堵術”是解決兒童“先心病”的最新技術,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崔傳玉告訴記者,在“先心病”患兒中有60%的屬于左向右分流型,占了“先心病”患兒的多數,此型包括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3種心臟畸形。這種病治療方法目前有3種:傳統外科開胸手術、內科介入治療、外科微創封堵;但前兩者給患兒帶來損傷、副作用都很多,所以,專家更加傾向于選擇外科微創封堵。
傳統心外科手術無疑是個大手術,患者要“開膛剖肚”、切口長8厘米左右、鋸開胸骨、心臟停跳切開、體外循環及大量輸血,很多先心病孩子治好畸形,胸前長長的疤痕又成了“心病”。內科介入治療,表面看對人體損傷小,恢復快,但實質上它對人體的傷害和影響遠超出傳統外科開胸手術,對人體傷害最大是X射線損傷。此外,還會對血管造成損傷,介入時封堵器易脫落,封堵不全、心臟瓣膜損傷、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
而外科微創封堵術是治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的國際前沿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醫療模式—鑲嵌技術, 是醫療人性化的追求。目前,國內外已經普遍應用且有成熟的經驗。
崔傳玉說,經胸微創封堵術無需體外循環,在全身麻醉下,在胸前部做2-3cm小切口,在食道超聲的引導下進行微創封堵術。因為無需體外循環,避免了體外循環可能引發的肺部、腦部及腎臟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輸送系統短而直接取代了內科介入細長彎曲的鞘管,更有利于操控,從而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在手術室進行,有利于突發情況的處理,使手術的安全性更有保障;不需接受X線輻射,不使用造影劑,沒有血管損傷。“整個手術操作30分鐘左右,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手術后6小時即可進食下床,1-3天即可出院。”崔傳玉介紹道。而且目前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對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水平已經與上海、北京同步,徐州的家長完全不用辛苦舍近求遠前去求醫了。”
徐州兒科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