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兒童醫院小兒泌尿外科朱孝宇專家介紹:尿頻是指每天排尿次數明顯增多,而每次尿量較少的一種現象。它可由器質性疾病、也可由神經功能失調或習慣引起,后者稱為神經性尿頻。
正常小兒每日排尿次數為:1歲約15一16次,2—3歲約10—12次,學齡前約6—7次。對神經性尿頻患兒,不能用打罵或強迫命令來制止尿頻。因為這種尿頻越是有意識地控制,就越不容易控制。
引起小兒尿頻的原因有哪些?
1.泌尿道炎癥:如尿頻、尿急、尿痛或伴發熱,應考慮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等,尿檢顯微鏡下可查到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時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癥狀,需抗菌素治療。
2.尿道及季節因素:如尿頻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時無痛苦表情,也無其他癥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發炎,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陰道。
3.飲食性多尿:如尿頻同時每次尿量多,而無其他表現時,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歡糖水的小兒多發生。
4.神經性尿頻:幼兒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神經不健全,可發生白天點滴性多尿,可達20~30次,但是夜間排尿正常,有反復發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癥引起。
5.特殊疾病:如尿頻伴尿量多,同時有口渴多飲、消瘦的情況,應注意檢查尿液,如尿內含糖則應考慮糖尿病,如尿內無糖而比重低則應想到尿崩癥。
注意:小孩尿頻并不一定就是病
有的孩子身體很健康,但有時又尿意頻繁,差不多每十幾分鐘就要解一次小便,每次的尿量又不多。說怪也不怪,一到看電視或睡覺時就不尿頻了。到醫院檢查了沒有發現異常,這是什么原因呢?
膀胱受大腦皮質和植物神經系統雙重支配,植物神經中的迷走神經分布于膀胱逼尿股和內括約肌,興奮時引起排尿。另一類交感神經,也分布于內括約股,興奮時抑制排尿。這一對神經互相拮抗、互相誘導、互相轉化,加上大腦皮質的控制,維持膀胱的正常機能。小兒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迷走神經在這一時期起主要作用,所以有時會出現迷走神經機能亢進的現象,積存了少量尿液就會刺激膀胱,雞皮疙瘩起排尿,發生尿頻,這種尿頻具暫時的神經機能失調。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用不著擔心害怕,可以借玩具、看書、寫字、做游戲等,使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這樣就可會減少尿意。也可用藥物抑制迷走神經,間接興奮交感神經,抑制排尿。
簡單按摩可緩解小兒尿頻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補脾經300次,補腎經200次。
(2)補小腸經200次。
(3)患兒仰臥,家長以掌根緊貼于丹田穴處,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間為2~5分鐘。
(4)患兒俯臥,家長以大拇指按揉腎俞、膀胱俞各1分鐘。
(5)按揉三陰交1~3分鐘。
2.隨證加減
(1)氣虛型:癥見小便頻數,或滴瀝不盡,色白而清,面色白,四肢不溫,腹部發涼,少氣懶言,納呆,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