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常發生于5歲兒童的中耳炎不流膿、不發燒、耳痛也可以忽略不計,只是家長會逐漸發現,孩子逐漸把電視的聲音調大了、說話也大喊大叫,經常對人愛理不理。這種叫“分泌性中耳炎”,秋季是其相對高發季節。
時下感冒高發,鼻子不適、扁桃體發炎當心殃及耳朵,引發一種不痛不癢的中耳炎。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耳炎是有耳痛、流膿癥狀的,但是,有種常發生于5歲兒童的中耳炎不流膿、不發燒、耳痛也可以忽略不計,只是家長會逐漸發現,孩子逐漸把電視的聲音調大了、說話也大喊大叫,卻經常對人愛理不理。醫學上稱之為,這種叫“分泌性中耳炎”,秋季是其相對高發季節。
耳朵的各種疾患都會對聽力造成威脅,兒童由于身體抵抗力差,是中耳炎“高危人群”。中耳炎是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的表現。常發生于感冒后,或者不知不覺中發生。
孩子患上中耳炎,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并伴有發熱、畏寒、腹瀉等癥狀。嬰幼兒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不肯吃奶。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自述有耳痛、聽不清、耳鳴等癥狀。
受鼻炎牽連的中耳炎
鼻子、喉嚨的癥狀怎么會影響耳朵呢?專家解釋道,這是因為,中耳是耳朵鼓膜里面的一個小空間,正常情況下處于密閉狀態,其與外界相通部位就是人的鼻腔后部——鼻咽部,咽鼓管則是它們之間的通道。當鼻咽部出現異常如堵塞、感染了,有時則易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造成鼻腔的氣體進入中耳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耳壓力的變小會使血管內的液體向中耳空間滲出,并直接影響聲波的傳導,這是聽力下降的直接原因,也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現在早晚溫差大,患感冒的小孩子增多,中耳炎也會隨之增多,其中嬰幼兒又占多數。這是因為兒童的咽鼓管較短直,管腔也寬,感冒之后繼發細菌感染,細菌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鼓室(五官相通),引發炎癥反應。但是多數中耳炎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
有些人擤鼻涕時,用兩手指捏住兩側鼻翼,用力將鼻涕擤出。這樣鼻翼兩側的壓力可能會將炎性鼻涕擠入鼻竇引起鼻竇炎,或擠入淚管引起眼結膜感染,嚴重的甚至擠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正確的方法是按住一側鼻孔,擤出另一側鼻孔內的臟物。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感冒,患扁桃體炎,易發生腺樣體肥大,容易造成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炎、鼻竇炎等不及時治療也有引發疾病的可能性。
聽力異常高度警惕
分泌性中耳炎一開始主要表現為耳閉塞感,急性期可能出現耳痛,但一般疼痛癥狀不是很嚴重,疼痛時間也不是很長,很多兒童都可以忍受、習慣,由于沒有耳流膿、發熱等癥狀,不易被家長發現。進入慢性期以后,聽力損失就進一步加重,就出現本文開頭所說的癥狀了,治療就很棘手了。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絕大多數通過藥物治療可以痊愈,不留后遺癥。但如果疾病發展下去,滲出液變得越來越粘稠,成膠凍狀,很難以自行排出中耳腔,形成“膠耳”,就需要手術(鼓膜切開、鼓室置管)治療了。他提醒,當孩子患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時要積極治療,當孩子出現耳部不適時早治療能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后遺癥的發生。
此外,年輕的媽媽在給寶寶喂養的時候,讓寶寶平躺著吸吮奶瓶。這樣可能引起乳汁逆流入鼻咽部,經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中耳炎。所以喂寶寶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多、太急,更關鍵的是要把嬰幼兒抱起來。
中耳炎又分很多種類型,表現癥狀也不是很一致。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聽力的反應,一旦出現可疑的癥狀,及早到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