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內科:小兒麻痹后遺癥(簡稱兒麻)是目前我國常見病之一,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兒麻后遺癥患者183萬人,約占755萬肢體殘疾患者的25%。他們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殘疾使他們在升學、勞動就業、婚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遇到重重障礙,迫切希望早日擺脫殘疾的束縛,自立于社會,貢獻于社會。其實他們中的多數患者是可以通過矯形手術改善肢體功能的。
許多患者在求醫時,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矯形手術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何時是手術矯治的最佳年齡”、“手術治療效果怎樣”。
矯形手術的基本原則是矯正肢體畸形,重新分配有用的肌肉力量,以強補弱,穩定癱瘓的關節,建立新的相對平衡,等長縮短的下肢,最大限度地重建肢體功能。但由于兒麻患者年齡大小不一,癱瘓畸形各異,病理步態千姿百態,手術部位涉及全身運動系統,手術方法多達200多種。因此,具體的手術方法因人而異。例如同是膝關節無力的患者,有的只是作肌肉移位手術,有的則要作截骨手術。又如同是下肢不等長的患者,有的行患側肢體延長手術,有的可行健側肢體縮短術。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先制訂周密合理的計劃,再實施巧奪天工的手術。
手術矯治的最佳年齡是6~30歲,有的40歲以上患者也可獲得良好效果。具體來說,軟組織畸形矯正手術,不拘年齡,盡早施行,以免引起平衡失調和骨骼改變而加重畸形;肌肉移位手術宜在6歲以后施行,因年齡過小不能配合肌肉力量檢查和手術后鍛煉;10歲以前一般不宜作骨骼手術。
經過近百年來國內外大量的醫療實踐,手術矯治的效果已充分得到證實,但差異很大。有的患者一次手術即可達到理想效果,有的二三次手術也只略有改善。總體而言,目前科學的矯形學術,已能使85%患者通過手術獲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但仍有15%的病人因年齡過大或過小、癱瘓太重等原因而不能手術。矯形手術難以達到的效果是完全萎縮變性的肌肉不能恢復;萎縮變細的下肢,術后難以增粗;跛行明顯或臀部肌肉有癱瘓者,手術后的步態只能改善而不能恢復正常。
兒麻后遺癥患者應克服“重者不能治,輕者不用治”的心理障礙,積極主動尋醫,以免錯過手術矯治時機,加重病情,即使因癱瘓過重,目前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也應樹立信心,從病殘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徐州兒科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