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兒童醫院/小兒五官科:嬰幼兒耳朵在解剖上還未發育完善,中耳與鼻咽相通的咽鼓管寬且直,細菌很容易進入,若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則很容易引起中耳炎。而家長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性行為,也可能不經意間傷害孩子耳朵,造成疾病。
1. 經常給孩子掏耳屎
耳屎是人體耵聹腺產生的油脂分泌物,可以減弱聲波對耳膜的刺激,還能粘住灰塵和細菌,從而保護耳道。有些有潔癖的家長一看到孩子耳朵不干凈,就會給其掏耳屎,經常如此,很容易將鼓膜刺破,引起中耳炎。
其實,耳道內的細胞在新陳代謝中是可以遷移的,耳屎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自行從耳道掉落。因此,家長不必頻繁給孩子掏耳屎。若孩子耳屎較粘稠,可以用兒童專用的耳屎棒掏一掏淺處的耳屎,切記不要掏得太深。
2. 拍打孩子臉部
小孩頑皮、不聽話時,家長一定不要打孩子臉部。若不小心打到耳朵,孩子的耳膜可能會因為大的沖擊造成損傷,出現穿孔,從而各種細菌、異物經損傷的耳膜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更有嚴重者還會導致孩子失聰,到時后悔都來不及了。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靠“打”來解決問題,在打孩子前還要三思而行。
3. 捏住孩子兩側鼻翼擤鼻涕
年幼的小孩還沒有學會如何擤鼻涕,往往需要家長幫忙。有的家長給孩子擤鼻涕時,習慣用手指捏住其兩側鼻翼,讓孩子用力將鼻涕擤出。其實這種方法很容易造成鼻腔內壓力增大,使鼻涕從鼻后孔噴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正確的做法是,捏住一側鼻翼,擤完一個鼻孔時再擤另一個,以免傷到鼓膜。
4. 讓孩子平躺喝奶
不管是喂母乳還是配方奶,都應注意喂奶的姿勢要正確。若孩子平躺著喝奶,很容易引起嗆奶,導致奶水逆流至鼻咽部,誘發急性中耳炎。
喂奶時,最好讓孩子頭略高,呈半臥位的姿勢。萬一孩子發生嗆奶,家長要把其身體側過來,頭稍高,使嘴角處于低處,促使奶水流出。
此外,家長還要多長心眼,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現象,如用手揉搓耳朵、搖頭及莫名的哭鬧等。
推薦專家:徐州市兒童醫院五官科主任 柳蔭
徐州兒科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