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廣播:護士給孩子輸液,扎了5針才扎進去,作廢了幾個針頭,費用計在患者身上。日前,媒體報道了發生在廣東省東莞市厚街人民醫院的這一樁事。作廢針頭的費用該誰出?東莞某網站社區討論區針對該事件發起了投票討論,結果有89.61%的網友支持“由于護士專業水平不過關,應該由護士或者醫療機構承擔”的觀點,僅有10.39%的網友贊成“由于用在孩子身上,所以應該孩子的父母付”的觀點。(5月13日《東莞時報》)
扎針失敗是否全然是護士的技術原因所致,其實并不能倉促地“以成敗論英雄”。盡管在公眾和患者那頭,是否能一針見血,一直以來被簡單地作為判斷護士水平的指標,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護士,同樣不可避免會有扎針失敗的時候。例如一家醫院兒科的統計結果顯示,應用留置針320例,其中失敗68例,而對留置針失敗原因的分析表明,除了護士的技術與經驗之外,也不乏其他因素,諸如小兒患者活動過多,不易合作,穿刺血管過小,固定不佳導致脫管,刺激性藥物的使用等。不難看出,假如把所有導致扎針失敗的因素,全算在護士的頭上,也難言公平。
以扎針的成敗來評判護士的技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護士職業有失尊重。醫護工作的性質,大到手術,小到扎針用藥,風險其實都不可避免,既然并不能因為手術失敗就拒繳手術費,扎針失敗的損耗成本由護士或醫療機構承擔,自然也就并不能順理成章。
患者對于扎針多次卻要承擔廢棄針成本的不滿情緒,也應當理解。而這背后的問題,恐怕更多仍然是醫患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理解與信任。一方面,要加強醫患溝通,讓患者理解可能的失敗風險,并理解醫護的工作性質;而另一方面,具體到每次扎針出現失敗的原因,醫護人員也同樣應當與患者及其家屬及時溝通說明,對患者及其家屬心理是一種舒緩,應當考慮列入醫護工作的基本流程。
當患者對于醫護工作及其風險有了更多的理解,醫患之間有了更多的溝通與互信,“扎針失敗誰之過”、“廢棄留置針費該誰出”,或許就不再是讓各方糾結的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