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激素有什么危害
20世紀30年代,合成雌性激素(DES)問世,其大量應用于口服避孕藥。這種合成雌性激素在誕生的同時就被指出,一系列雌性激素同系產物會流失到環境中,最后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研究發現,它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化學物質中,有不少物質本身或在自然條件下可能演變成具有類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學物質。1996年,有一本書叫《被奪去的未來》,首次稱這種具有與人和生物內分泌激素作用類似的物質為環境激素,從而開創了環境激素研究的新時代。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能使人群內分泌功能發生變化,并因此對個體及子孫后代產生有害影響的外因性化學物質。
目前在社會生活中對人和動物起著類似于激素作用的有害物質有300余種,多為日常用的涂料、洗衣劑、樹脂、可塑劑等。目前開展的研究重點是評估其危害,能否干擾和降低人體免疫機能。其中能否造成男人的精子減少、男性不育癥及育齡婦女受影響后胎兒是否畸形等健康問題最受關注。
閱讀下一篇
說心態與長壽,其本質是心身醫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