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有快樂的人生。快樂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正在或曾經被痛苦和煩惱所糾纏。了解快樂和痛苦是如何產生,能幫助人們脫離痛苦和煩惱,獲得真正快樂的人生。
我們在當下是否快樂,與金錢、名譽、權力和地位等都沒有必然的聯系。快樂和痛苦其實是一種當下的感覺,就是對我們自身、外在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感覺。當我們感覺良好,我們就快樂,當感覺很糟糕,我們就痛苦或是煩惱。
我們的感覺是取決于我們對自身及外在世界的認知模式。也就是我們思想的習慣。心理學上稱其為人格。屬于潛意識的范疇。
外界的信息,通過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進入大腦。這些信息經過人格(思想的習慣)的過濾和分析,產生感覺,通過情緒表達出來。
當外界的信息被人格解讀為對自我不友好甚至有傷害時,就產生痛苦的感覺;反之,當外界的信息被人格解讀為對自我友好而且有益時,就產生快樂的感覺。
所以,同樣的外界的信息,會讓我們痛苦還是快樂,取決于在潛意識里,我們有怎樣的人格。一般來說,光明、積極、樂觀、向上的人格,帶來快樂,而負面、消極、悲觀、頹廢的人格,導致痛苦。
所以,人生要過的快樂,只要讓我們的人格變得光明、積極、樂觀、向上就可以了。
人格的形成,分為先天和后天兩部分。先天就是遺傳(包括整個家族系統),后天指從授孕開始一直貫穿整個人生。先天部分我們沒辦法掌控(在你選擇你的父母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不探討。
胎兒在母親子宮中,在受孕后一個月左右,神經系統開始發育,一直到出生,再到15歲左右,發育完全。這段時間,人的大腦的神經元,會根據外界的刺激,形成一定的神經網絡,而在心理層面,就形成了基礎人格。外界刺激的輸入方式,決定了基礎人格的性質,即性格。
15歲以后,因為自我防衛機制,要想再改變人格,就變得非常困難。這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原因。
所以,人生要快樂,很簡單,就是建立起讓人快樂的人格,并保持到成年。讓人快樂的人格,我們稱其為正面的人格。在人的成長階段,贊美、表揚、鼓勵、肯定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正面的人格。而貶低、批評、打罵、否定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負面的人格。
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大部分應該都是成人。該如何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正面?
自我暗示就是非常好的有效的手段。就是不管以前你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形成了怎樣的人格,從現在開始,只對正面的刺激反應。更可以通過頻繁反復而且長時間的正面自我暗示來加強正面的人格。長此以往,正面的人格就會越來越強大,你也就會越來越快樂,直到快樂成為習慣。
通過自我暗示改善人格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反復的自我肯定,催眠和自我催眠,潛意識輔助工具,特殊的修行系統。這些方式,沒有優劣,只有是否適合你。多去了解,找到最適合自己、讓自己感覺最自然的方法,然后堅持。年齡越大,或者目前負面人格越占上風,那么自我防衛機制就越強,就更要堅持。
人類天生就有向上的向善的力量,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只要你堅持,就一定會成功。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做傘的,一個是做鞋的,天上下起雨來了,哭婆婆會大哭,鄰居問為什么哭啊,哭婆婆說我想起我做鞋的兒子,下這么大的雨,她的鞋賣不出去。等雨過天晴,哭婆婆又哭起來了,鄰居奇怪地問,您老怎么又哭了。哭婆婆回答道,我想起我做傘的兒子,天上不下雨,他的傘賣不出去。鄰居聽了,就對哭婆婆建議說,您老就不能在下雨的時候想你做傘的兒子,天晴的時候想你做鞋的兒子。哭婆婆聽了,恍然大悟,說,是啊,我怎么沒想到呢。后來,哭婆婆再不哭了,整天笑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