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婦幼保健頻道:近幾年來,徐州婦幼保健院超聲科每年都有新業務開展,其中宮頸癌早期癌變的三維超聲檢查開創了徐州市之先并獲得江蘇省新技術引進獎,盆底三維超聲檢查也達到了市級領先水平。新業務的開展源自于年輕醫生不斷進修學習的成果。
這樣的新技術或是在原有技術上更加精細化延伸的技術,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每年都會推出一兩項。這是醫院發展的趨勢,也得益于一位敢想敢為的“領跑員”---張麗。
初任——希望與困難同在
2009年10月,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成功晉級“三甲”,受病人量的增加和“三甲”醫院新標準的要求,醫院在功能、任務和定位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提檔升級。超聲科作為婦幼醫院的重點技術科室也需要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功能。
2010年初,張麗主任帶著使命出任超聲科主任。據了解,當時超聲科的相關檢查技術,主要是婦科、產科超聲診斷方面的技術比較先進,在全市也相對處于較領先水平。但是“如何進一步在淮海經濟區擴大知名度,領跑婦產科超聲技術水平”也并非易事,只能從“引進技術項目、優化服務流程和提高服務能力入手”。
2010年到2014年,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超聲科逐步“舊貌換新顏”。人員從20人增加到28人,彩超從九臺更換、添加到十幾臺,而且配備了多臺進口高端三維彩超設備。人才和技術設施的儲備讓她增添了信心。
積累——人才“既通亦專”
“人才、設備已經就位,下一步,就是如何讓人才、設備發揮最大價值,實現技術更先進,更領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外出進修學習。”
張主任根據中級職稱人才特征和臨床需要制定了詳細的送修計劃。
“讓每個人學一項新技術,有自己主攻的項目,成為本領域內的專才。”
2011年,許晨琛到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進修,主攻胎兒系統超聲。
2012年,左云鵬到北大附院進修,主攻小器官超聲;王一凡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進修,主攻婦科超聲。
2013年,宋蕾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一院進修,主攻產科超聲;許瑤璇到廣州軍區總院、深圳二院進修,主攻盆底三維超聲及介入超聲。
2014年,王睿婕再度到北京安貞醫院進修,主攻胎兒心臟超聲。全面鞏固壯大醫院胎兒心臟超聲技術。
今年,林沖已到上海新華醫院進修新生兒心臟,王莉也將于下半年到南京兒童醫院進修,主攻小兒超聲。
……
進修回來后,張主任組織大家利用休息時間讓每位學成歸來醫生在科內舉辦講座,來帶動全科年輕醫生整體水平提高。
2011年,許晨琛帶回了先進的胎兒系統篩查超聲技術,全面培養壯大了胎兒系統篩查超聲技術水平。2012年,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新修訂了《產前超聲檢查指南》,對產前超聲進行細化分級。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在全市率先對產前胎兒超聲檢查進行了分級并根據指南要求在科室制訂了嚴格的產前超聲檢查級別的規范和質量控制標準。并對全院臨床醫生系統地講解了最新分級標準和檢查規范。
“每個進修的醫生都有了特長,讓技術在科室內輪轉也實現了知識的二次傳播,循環反復,每個人既是專才也是通才。”張麗主任道出了她的人才規劃戰略。
質變——新技術改寫科室名片
2014年是超聲科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科里有5人懷孕;這一年日平均檢查人數達700人,單日最高檢查人數近900人;這一年,超聲科針對病人增多,實行了當天病人必須當天做完的規定;這一年,超聲科為了外地孕婦能當天完成超聲檢查,避免舟車勞頓,實行了中午產科超聲檢查不休息的規定;這一年隨著胎兒畸形會診量的飆升,為了使周邊地區胎兒畸形會診孕婦得到及時會診,實行了當日再晚加班也要完成胎兒畸形會診的規定。這一年,全科共完成檢查25萬多人,共篩查出各類胎兒畸形1400多例,比2010年多600多例。
2010年以前,超聲科主攻婦科超聲和產科超聲,在胎兒心臟、新生兒超聲等方面是弱項。
2011年,張麗主任連續送出三位醫生到深圳、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進修胎兒早孕期篩查、中孕期系統篩查超聲、胎兒心臟及新生兒心臟超聲,顯著地提高了胎兒超聲檢查技術,病人量與日俱增。2014年,這四項技術已躋身本市前列,成為醫院的重點超聲技術。
近兩年來,超聲科增開了多項新技術新項目,如陰道三維能量超聲、婦科盆底三維超聲,其中《陰道三維能量超聲在防治宮頸癌前病變中的應用》是張麗主任的課題之一,獲評當年徐州市科學技術二等獎,江蘇省婦幼保健新技術引進二等獎。
“今年徐州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的簡介又要更新了。這幾年每年都要更換,每年都有新技術加入,新技術不斷改寫科室名片”張主任笑著說。
最讓她高興的是這張“名片”的名氣越傳越遠,受到本市及周邊地區同行的認可,前來會診。“曾經,我們也常把病人往技術好的醫院送,現在,病人被推薦回來,這來自同行的肯定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我們很欣慰。”
團隊——感動常在相互點贊
2014年末,超聲科獲評院優秀科室和先進集體、獲徐州市衛生局“人民滿意服務窗口”。在全院“十佳窗口服務明星”年度評選活動中,超聲科三位元老入選。張主任卻說:“我們這個優秀應該給年輕醫生,她們的細致服務常常讓我感動”。有幾位年輕醫生每次給寶寶做檢查前,為了“加熱”耦合劑都會事先把它滴在手背上,等寶寶躺好,再往寶寶皮膚上涂,寶寶的家長可能不懂,可我看在眼里,她是想用手背的溫度給耦合劑“溫”一下。“論服務,年輕醫生柔聲細語笑容甜,一個孕婦看6、7次不抱怨;論辛苦,每位醫生機器前一坐就是一天,上廁所都計算著時間;論付出,5位哺乳期媽媽餓著待哺的孩子,堅持看完最后一個病患。所以,論優秀,她們才是最優秀的服務明星。”
而在年輕醫生眼里,張老師和劉老師始終是他們佩服和追趕的“偶像”。
王睿婕說:“張麗老師是女中豪杰,技術一流,特能吃苦,冬天里她也總挽著袖子,風風火火地穿梭在各個診室,從不說累。”
徐平平說:“64歲的劉中朝老師早上6點半就到醫院,6點40準時出現在病區,隨訪病人,和臨床醫生交流,看看我們的超聲檢查結果和臨床是否相符。盡管科室每周安排專人下病區隨訪,她依然堅持這個習慣很多年。”
在馬拉松賽場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佩戴有時間標識的號碼,保持勻速,不斷地給身邊的選手加油鼓勁,他們也曾是經驗豐富的跑者,現在卻找到了新的價值和樂趣——在跑步中服務于他人,幫助運動員獲得獎牌,他們就是賽場上的領跑員。
張麗主任就是這樣的領跑員,提攜青年,授之過硬的“長跑”技巧;以身作則,傳遞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老師們對年輕醫生贊不絕口,年輕醫生受到前輩們精神的感召和鼓舞,自覺承襲了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就在這互促互進中,張麗主任帶著超聲科團隊朝著高精尖的目標大踏步邁進。
徐州婦幼保健熱線:0516-85707122